鬼谷子智慧站在对方立场说话,是一种顶级智

没有人能讨所有人喜欢,张仪也不能。一,商鞅第二现实是残酷的,有时候就是一道二选题,你选A,就必须放弃B。比如你讨某个人喜欢的时候,意味着也在讨某个人厌。你对别的女孩子大唱赞歌,就要准备接受女朋友的怒火。张仪为了讨秦惠王喜欢,得罪的人可不少。当中就包括秦武王,秦武王做太子的时候就对张仪不是很爽了。待惠王驾崩,秦武王上位,张仪处境就变得非常危险。张仪在秦惠王时期得罪的内外敌人纷纷活跃起来了。在内部,被自己打倒的政敌甘茂,樗里疾,公孙明,全部获得了重用。在外部,齐国齐王已经宣布,张仪去哪个国家,就要搞死哪一个国家。而魏国宰相公孙衍则直接派出使者,间谍到处活动,散布张仪的流言蜚语。这些还只是位高权重,留下姓名的,叫不上号的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一场针对张仪的阴谋打击正在形成。箭矢早已瞄准张仪,就等待时机,扣动扳机了。张仪此时想必想到另一个人,前辈“商鞅”,商鞅受到秦孝公重用,极尽宠幸,功勋赫赫。然而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内外敌人联手绞杀,五马分尸。张仪此时的处境和商鞅几乎一模一样。二,后退比前进更需要智慧“我可以唱一首凉凉吗?”形势比人强,这种情况,再不抽身离开,张仪就会被射成刺猬,下场不会比前辈商鞅好。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智慧。但有时候退比进还要难,要离开谈何容易。官场如登山,上去比下来容易。如果职场小职员,当然可以想离开就离开,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你轻轻的来又轻轻离去,根本没有人在乎。但对身居高位者来说,他不在是他本身,他已经成为成为错综复杂利益关系网中的一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形格势禁。不是不想退,而是根本不让你退,不给你退的机会。所以掌控权力者,也同时被权力绑架。商鞅就是前车之鉴,当商鞅发现危险来临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放下权势逃跑,但没有权势的商君还不如老百姓,国门都出不去。要进入个一个利益关系网,只需要迈出一步,踏进去就好了。一旦你被千丝万缕的利益线绑住了脚,你要退回来,就不只是退一步那么简单了,你必须斩断这些利益线。跟坐上班高峰期的公交车差不多,你到站了,拼命往外推,但外面进来人则拼命往里面挤。秦国的宰相,并不是想退就退的。逃跑?往哪里逃,到处都是政敌。辞职隐居?秦武王未必批准。我一上台你就撂挑子,看不起我不是?即使辞职成功,政敌就会放过你吗?你无权无势,收拾起你来不是更容易!张仪不愧是战国最耀眼的策士之一,深处险境,他冷静的为自己规划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出走策略。三,永远站在对手角度看问题任何时候都要了解你的对手,如果能站在对手的角度看待问题。谋略就成功了一半。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但张仪却非常了解秦武王,秦武王好大喜功,雄心壮志,特别想干一番大事,超过先王,名传千古。张仪设身处地为秦武王着想,老大啊,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挑起国际局势动荡,风云聚变,然后大王,你就可以浑水摸鱼,火种取粟成就不朽功业。“那可得听听”,秦武王虽然心里不喜张仪,但“不朽的功业”打动了他。“说下去”。张仪清清嗓子:“当今齐王最痛恨的是谁?”张仪自说自话,反指自己,往这看“呃!就是我张仪,齐王发誓说,我张仪去到哪一个国家,他就发兵攻打哪一个国家。”“我权衡再三,假如大王派我去魏国的话。齐国一定出兵攻魏,齐魏混战纠缠,就无暇他顾。大王则趁机兵出函谷关,占领三川,威逼二周,拿到九鼎,地图户籍档案,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帝业。”张仪一番话说得秦武王小心肝“砰砰跳”。说到心坎上了。秦武王曾经向另外一个人甘茂表露过心迹,“假若我能攻下韩国三川,图谋周室,我是不是就可以永垂不朽了。”出谋划策,得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是鬼谷子说服术的不二法门。张仪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总能揣摩透对手心里,触摸对手心中的G点。秦武王被张仪摸到G点,开心大叫“善!太善了!”,然后派了三十辆兵车保护着张仪,好好荡荡送张仪入魏国挂职。挂职,在战国是常见现象,此时的魏国又是秦国的盟国,秦国把自己宰相送过来挂职,魏国也不好不要。最不爽的当数魏国宰相公孙衍,我明明想弄死你,咋地给弄魏国来了?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造的什么孽啊。四,一脚踩中心中的痛点天子之怒,流血漂橹。接下来就像张仪预测的那样,齐王愤怒了,立起大兵讨伐魏国,惩罚魏国接纳张仪。魏王有苦说不出,一边的秦国,一边是齐国,都不好惹。早些年魏国实力的还能硬刚,现在可不行了:“麻烦都是你带来的,你看着办?要不你还回秦国去?”所谓“齐魏纠缠,然后秦国火中取粟”,是说给秦武王听的。张仪为自己打算,不可能真让齐国攻破魏国。一到人家地盘就把人家搞到鸡犬不宁,以后就呆不下去了。何况张仪还打算把魏国当根据地,常住呢。张仪把胸脯拍得啪啪响:“大王放心,小麻烦啦”。然后,不可思议的,张仪竟然的向“老朋友”甘茂伸手了,希望甘茂援魏:“兄弟,顶不住了,拉老哥哥一把!”张仪走后,甘茂替换张仪坐了丞相,大权在握,意气风发:“拉你一把,门儿都没有,你怎么不快点死。”这个反应,很正常,一切都在预料之内,张仪早有对策。这时候,张仪布下的棋子适时的出现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楚国人左成。张仪明白,自己作为矛盾当事方,有的事情不好出面的,当初是自己提出来到魏国去挑拨离间,让齐魏大战的。现在齐魏开战了,你又跑过来搬救兵,你特么不是忽悠人吗?不能走直线,就要会拐弯,张仪派秘密心腹去了楚国,收买楚国的大臣,以楚国的名义派使者大摇大摆的出使秦国。楚国使者办完所谓“官方公务”之后,再以人畜无害,看起来很中立的第三方的身份登场,按照张仪的授意,施加影响。楚国使者是这么对甘茂讲的:“您还是派兵救魏吧。我给你算计算计这其中的厉害。假如秦国援兵入魏而吃了败仗,全军覆没,那么张仪将会畏罪就不敢再返回秦国。假如秦国援兵取得胜利,击退了齐国,魏国必然重用张仪,大王到时候怀疑他卖国,他同样不敢回秦国了。张仪不回来,你这丞相的位置就能稳稳当当。使者的话,正中靶心,踩到甘茂的痛。“张仪入魏”对张仪来说其实是逃跑。但甘茂都不知道啊。因为张仪是秦武王光明正大送去魏国挂职的。甘茂不知道张仪入魏其实金蝉脱壳,逃离秦国是非之地,根本没想过回来。甘茂真以为张仪是去魏国挂职锻炼,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要回来和自己抢丞相的宝座。他对张仪很忌惮,毕竟这个人玩弄天下于股掌之上,作为对手还是很可怕的。现在既然有办法张仪永远回不来,甘茂当然要施行。结果甘茂心不甘情不愿的发兵救魏。五,越不想吃套路越进套路中投资上说,“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非常危险的。万一甘茂不能说服,或者出现什么变故呢?永远不要多给自己多一个选择。张仪给自己买了个双保险。他收买的楚国使者,实际是兵分两路,一路入秦说甘茂。一路入齐,游说齐王去了,齐王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楚国使者先假装把楚国的外交工作做完了。然后闲聊:“我听说大王你恨痛恨张仪,是不是啊。”“没错,天下都知道我痛恨张仪”。“大王既然这么恨张仪,干嘛又对他那么好呢?”齐王懵了,我恨他要死,我这都派兵攻魏,逼魏国出张仪了?怎么叫做我对他太好?。楚国使者:“看来齐国还蒙在鼓里啊!我从楚国来,我们楚国接到情报。张仪入魏就是一个局,根本是个圈套,就等着齐王你上钩呢?张仪和秦武王密谋,你知道密谋什么嘛?就是张仪入魏挑起山东战争,然后让齐魏缠斗,秦王就趁机攻三川,挟天子以令诸侯。秦王采纳了张仪的意见,用三十辆兵车保护张仪入魏。大王你现在不顾国内疲弊,起兵攻魏,岂不是正中了张仪的圈套吗?这等于成全了张仪计谋去!所以我说你对张仪太好了。”齐王气得直跳脚,堂堂齐王,当然不能中张仪的圈套。收兵,收兵。越是不想吃套路的人,恰恰容易踏进套路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