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臣子又是皇帝的老师,作为帝王师,要具

“帝王师”,指的是士人的一种双重身份:既是君主的臣下,又是君主的导师,着重强调的是后一种身份。“帝王师”形象是指以“帝王师”为主要特点形成的一类人物形象,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超现实的神奇能力,与君主之间关系融洽,寄予了封建时代文士的政治理想。

明清神魔小说中的“帝王师”虽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但来历出身各有差异,辅佐的对象也因人而异,但是他们在个人修养与政治谋略上较为相近。他们既有神的超凡,又有人的世俗。作为一类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具有不同凡响的特点,展现出夺目的光彩。

一、忠心为主

中国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制度,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维护政权,在伦理道德方面最为推崇的是家族道德的“孝”,认为“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把孝推崇为天经、地义,并以此为起点,引申到对统治者的“忠”。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崇尚明君贤臣,而作为臣子的第一要义便是待主以忠,忠君爱国也是衡量臣子的重要标准。“忠”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追求,是身处庙堂之高的精英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准则。在此价值观的影响下,身处庙堂的儒家士大夫和文武百官不得不遵循“文死谏、武死战”“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准则终身效命于君王,这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关怀。

“帝王师”作为贤臣的典范,往往会摆出一定的姿态以期君主礼遇,而礼遇最典型的情节便是“三顾茅庐”。《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磘溪垂钓、《女仙外史》中的吕师贞嵩山守候、《草木春秋演义》中的决明子三请出山皆是对诸葛亮情节的效仿。在君主表达了充分的礼遇之后,臣子作为酬谢必然会忠贞执着。正所谓:“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为表达对君主知遇之恩的感激,他们鞠躬尽瘁。如姜子牙,为了西周的帝业,他七死三灾辅佐帝王,出生入死,方换得西周“西周为尊八百年”,文王临终托孤之时,子牙跪而启曰:“臣荷蒙恩宠,身居相位,敢不受命。若负君言,即系不忠。”

文王嘱托姬发拜子牙为亚父,姜子牙听闻更是感激涕零。而后一直兢兢业业辅佐武王,在讨伐纣王时特上出师表以求武王意见,其忠可表。又如文素臣直言进谏一节:素臣先以“草茅下士,恭奉明昭,昧死上言,”不料忠言逆耳,反得天子勃然大怒,道:“这腐儒非圣无法,狂妄极矣!速拟旨进呈,重治其罪!”

素臣听闻笑道:“弟应诏时,已知有;”“倘止罪及一身,则弟难虽剐,亦感圣恩于地下矣!”一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形象如现目前,令人唏嘘。“帝王师”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称颂的一类人物形象,不只在于他们酬谢知遇之恩的“忠”,最重要的是他们自身具备“忠”的特点。

如苗从善,他待主以忠,福祸与共。宋太祖下南唐之前,他“善观天文,察星斗,纯精占云望气之学。佐太祖以定天下,不愧为国师之位”,忠心辅佐,居功甚伟;太祖被困寿州三年,他追随左右,屡次献计,安抚圣心,稳定军心,高元帅被俘,他调兵遣将拥护赵太祖杀出南城;而在征服南唐,回归和平之时,他也能忠于职守,勇于劝谏,认为酒色乃腐肠之药。

“恐伤圣体,大失天下所望。况清宫尚稚未能强立,求陛下自爱”,赤胆忠心,日月可鉴。

再如决明子的宰相管仲举荐,得汉天子赏识才出山辅佐,跟随天子御驾亲征,计擒黎卢、大破番兵、智降柴胡、焚九皮将,谋略可欺诸葛亮,忠心不输苗从善。

除了“忠”之外,“帝王师”还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文素臣崇尚忠义,他身上肩负着极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尽管仕途不顺,仍以除灭佛老、匡正天下为己任。他辅佐君王,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他教导太子,太子与他亲密无间;他深通兵法,洞中苗情,有平苗诛逆之功;他志在君民,心怀天下,是本朝第一位贤臣,更是本朝第一位忠臣。

又如孙膑,是良将孙操之后,在拜师鬼谷子之前,他便立志作谋臣良相,欲“两手补完天地缺,一身份豁帝王忧”为燕国报仇;在习得了六韬三略、八门遁法的技艺之后,遭庞涓陷害,脱险后为齐国效力,帮助各国威慑魏国。

还有一人值得注意:徐茂公。他并非侍奉一主,曾侍奉程咬金、李密、高祖等。他懂得观察时势辅佐明主,是一个比较圆滑的人。他身上沾染了世俗性,但他对李密是“生前念知己,死后尽臣忠”。降唐之后更是忠心耿耿,为大唐鞍前马后。

他能掐会算、私放太宗;夜观星象、助秦王登基;湖广赈济、汉阳府救饥;薛仁贵、口才了得;随天子御驾西征,忠心不移。太宗也不禁感叹:“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明清神魔小说中的“帝王师”形象是忠诚的,或忠于主,或忠于“道”,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他们身上寄托着落魄文人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下层民众的期望。可以说,没有“帝王师”们的忠心效力,也就没有文王等人的半壁江山,他们可谓是古代士人的楷模。

二、谋略过人

“帝王师”的形象之所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其人格魅力不仅在于济世情怀、入世精神和忠贞执着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大凡用兵,必以“先谋为本”,所谓“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上兵伐谋”,“先谋”乃是军事行动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而“先谋”的主要任务则赖于“帝王师”。

作为“帝王师”,承担着设策定谋、安邦定国的重要责任。在才能上,他们往往文武兼备,如《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文韬武略无所不能,他“是铮铮铁汉,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罗星斗……挥毫作赋,则颉频相如;抵掌谈兵,则伯仲诸葛;力能扛鼎,退然如不胜衣;勇可屠龙,凛然若将陨谷;旁通历数,下视一行;间涉岐、黄,肩随仲景。”

在技能上,他们具备出神入化的道术,诸葛亮曾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肯定了道术对于将帅的重要性。而“帝王师”所精通的道术一般有四种:通天文,识天象;占卜,晓阴阳;能呼风唤雨,驱神驭鬼;知奇门遁甲,善布阵法。

因通天文,识天象,苗从善方能观星排布,救护诸人,参赞军机;精占卜,孙膑才能屡次逃脱庞涓的陷害,知奇门遁甲,才能善用计谋擒住庞涓;善识妖魅,姜子牙方能火烧琵琶精,得以在官居显爵,能驱神驭鬼,方能驱遣各路神仙,封神榜上排座次;因知奇门遁甲,文素臣方能仿八阵图黄昏遁甲,以静制动,成功地在暗夜中隐藏了自己一行人的行踪,躲过了追兵的截杀,又如姜子牙采用陆压的建议,运用道术将赵公明拜得恍惚不安,日觉昏沉,直至最后身亡。

三、沉着冷静

作为三军之统帅,帝王之倚靠,“帝王师”们往往有异乎寻常的冷静,他们能在危急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提出应急之策。《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苗从善作为一个“帝王师”,似乎并不出众。他既没有出身来历的介绍,也没有赫赫军功可以震慑他人,但书中描述他为:“佐太祖以定天下,不愧为国师之位。”

纵观全书,苗从善最擅长的是察星观云、望气占卜,他屡屡在危难关头为太祖出谋划策:高元帅被擒,他安抚圣心,帮助太祖突围;高公子卸甲染病,众人纷纷落泪,他劝王休得切伤,使太祖略觉心安;

刘金锭被害中伤,众人倍加惶闷,他占卦默断,使王爷母子不疑;太祖被困寿州三年,一夕成功,急于班师回朝,他请主上出靖民榜以安反侧,方可撤兵,使人心大安,被称为善于调停靖乱之雄才者。

行军打仗,将领为首,宋太祖是全军的龙头,而苗从善则如一支定海神针,当遇事大乱阵脚时,是他左右安抚,出谋献计,且太祖对他十分信赖,曾在破阵诛妖之后与他叙话多时。“帝王师”之所以能在调兵遣将时头脑冷静、指挥若定,是因为他们胸中有韬略,腹中藏雄兵。

如孙膑,在众人忧心如何使孙操退兵时,他冷静地用一纸家书顺利退兵;在庞涓来势汹汹讨伐六国时,他却冷静地用计中计将庞涓骗上了马陵道。吕师贞在魂接诸葛武侯时,面对诸葛亮的预言:“生归而成人仙”,他从容对曰:“殆有天命,但忠臣义士,心在建文,……欲申大义于天下耳。”“帝王师”之所以如此冷静,一方面来自作家的刻意烘托,想借危急时刻凸显“帝王师”的神奇之处,另一方面来自于“帝王师”本身的倚仗。

四、总结

“帝王师”是中国士阶层的典型,他们的精神与思想中深深地烙下了“士”的印记,因此,天下大乱时,“帝王师”会主动承担起士阶层的社会责任。然而,隐士毕竟是隐士,他们知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因此待大业已成,他们便选择功成身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