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个技能,而王阳明用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js/

自西汉时期起,儒家学说就奠定了正统的地位,到了宋朝时期,儒家文化更是达到了巅峰,朱熹、周敦颐这些儒家知识分子,开始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核心思想。

自此之后,理学开始进入朝堂,到了明朝时期,理学再次迎来了又一个巅峰,当时,要想入朝为官,必须学理学,考科举。

年,这一年运河干枯,四川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明军队接二连三的惨败。苏州发生洪灾,数万居民被冲入大海之中,成了鱼虾的美食。

而这一年,浙江余姚的王家出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出生当天,他的祖母梦见仙人从天而降,在鲜花音乐歌舞当中,将一个婴儿交到了他的手上,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心学创史人王阳明。

王阳明自小就表现的非常有天份,尽管说话晚,但开口之后,就出口能诵。

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被安排到北京任职,王阳明也随爷爷前往北京,在路过镇江游览金山寺,一行人提议以金山寺为名作诗。

当大家都还在苦思冥想的时候,王阳明一挥而就,王阳明的爷爷得意的将孙子的作品拿给在场的人看,有人却说,这样的诗怎么会是一个孩子写出来的?

王阳明不服气,以金山寺的山房为题,当即做诗。旁边的人正准备给他拿笔墨,只见王阳明摆摆手,就念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在场的人无不惊叹,这简直就是天才啊,这诗虽语意平凡,但却非常有艺术感,而且还是从一个11岁的孩子口中诵出。

就在大家赞叹不已时,王阳明却说:“写文章,不过小事,不足挂齿。

写文章怎么会事小事呢?在大明朝,能写好文章,才是当官的必经之路,而王阳明却说这是小事,简直太狂妄了。

什么事才是他心中的大事呢?

这个问题在年,他还只有9岁时,就已经产生了,那时,他问私塾老师:何谓第一等事?

这个问题很难,老师思索了很久后,给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答案:”读书,当大官。

而王阳明却说:一等大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这场关于人生价值的终极对话被记录在《王阳明全集》当中,9岁的王阳明立下要当圣贤的志向,但到底什么是圣贤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此后,他多次寻找这个答案,为了验证朱熹“格物致知”的观点,他格了6天竹子,直到出现幻听,才发现朱熹的观点有误。

而此时,他仍然在理学里进进出出,找不到通往圣贤的道路。

年,王阳明裸考浙江的乡试,成功出线,第二年,北京会试,本以为也会如乡一样简单,没想到却落榜了。

王阳明的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他的试卷洋洋洒洒千言,写的全是对朱程理学的批判,这就属于公然质疑教育局的考试标准。

当时,王华在京中位居要职,一听说王阳明落榜,同僚们都纷纷来安慰,这时首辅李东阳便说:“落榜是暂时的,我相信你下一次肯定是状元,不如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如何?

稍微谦逊一点的人,都知道李东阳这是调侃、挖坑,没想到王阳明根本不客气,提笔就写。

文章是好文章,可惜,从此王阳明却落下一个目中无人的名声,都认为他将来要是入官场,肯定不是善茬。

王阳明这是提前把下一任主考、阅卷官都得罪了,不出意外,三年后,王阳明再次落榜了,大家再次聚集到一起安慰王阳明。

而王阳明却讽刺道:“吾不以不及第为耻,吾以不及第动吾心为耻。

自从浙江乡试后,王阳明的心思就不在科举上了,他一直对于儒家学说抱有怀疑态度,而他的爱好也多变,先是痴迷于象棋、军事书籍、骑马射箭,后来又整日专研道家、佛家之书,寻找成为圣贤之道。

随后,又开始专研辞章之学,他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千古之言。经常与北京的文学家们切磋,日夜苦读,为此,甚至到了吐血的地步,仍不愿休息。

王阳明在每一件事上都非常认真,学用兵之道,他苦读兵书,走到哪练到哪,即使宴会上他也用果核排兵布阵,他的阵法连一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都没见过。

在当时,读书能做到对科举不动心的很少,王阳明立志很早,但却一直没找到法门。年,26岁的王阳明无意中看到朱熹的一封信:“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王阳明如同找到了开启圣贤之路的钥匙,他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一事无成了,因为多年来,他一直专研各个领域,虽然每个领域都学有所成,但却并没有成为专家。

这正如安德斯在《刻意练习》中所说,一个人只要在某一个领域中,认真专研、刻意练习,必然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他再次投身于理学之中,研究格物致知的道理,然而结果仍然令他失望,多番求而不得后,王阳明决定入仕为官,初入官场的王阳明不懂世故,看不惯刘瑾等人欺上瞒下的作为,一纸奏书揭露他们的暴行。

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被贬贵州龙场,在这里,王阳得知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而此时,王阳明已经34岁了,距离他立下做圣贤的目标已经过去了25年,他终于悟出了成圣贤的秘诀,一个人只有经历了事,磨练出了强大的心志,才能更接近圣贤。

王阳明从幼年立志,到中年悟道,一个“磨”字,成就了近乎完人的王阳明。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生活中,要做到不抱怨、不愤怒,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苦与挫折,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磨”字,只有耐住现实的磨练,才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有的人多年都难做成一件事,只因没领悟到“磨”的重要性,缺少了“磨”这个技能,遇事就想逃,不能在一个领导里摸爬滚打,受尽千般折磨而不改其志。

那些一事无成的人,都缺少了“磨”这个技能,而王阳明用了25年时间才悟出来。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观点,并后将他毕生所悟都写到了他的《心学》之中。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称“五百年来以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来自王阳明”。

曾国藩每当夜深人静时,便细心阅读,他说:“明代论学,每尚空谈,惟阳明能发为事功。”

就连南怀瑾、郭沫若、余秋雨等人也称赞王阳明是最了不起,一本好书,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而为人父母者,给孩子再多都不如给他一本有用的书有价值。所以本期便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王阳明的代表作《王阳明心学》。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除了《王阳明心学》还有《鬼谷子》、《道德经》,厚厚的三大本只要48元,每本不到16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