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第六卷权谋策略的高手之作

如果你对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感兴趣,如果你想学习一些言谈辩论的技巧,如果你想了解一些阴阳捭阖的道理,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鬼谷子》这本书。《鬼谷子》是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也是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本文要为大家推荐的是《鬼谷子》的第六卷,也就是《忤合》和《揣篇》两章。这两章主要讲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采用不同的言辞和策略,以达到说服、利用、控制、影响他人的目的。这里面涉及了很多关于人性、心理、情感、利益、权力等方面的深刻分析和巧妙运用,可以说是权谋策略的高手之作。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章中有哪些特色案例吧。

##忤合篇

忤合篇第一说:“古之善用天下者,必先忤合诸侯之情。”忤合就是违背、不顺从,意思是说善于运用天下者,必须先了解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关系,然后根据情势变化,或顺或逆,或合或分,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里举了一个例子:

楚王欲伐郑,而郑与晋有好。楚王使人告晋曰:“寡君闻郑人有罪于晋君者,请以为晋君除之。”晋人信之,而不救郑。郑人恐惧,而请降于楚。楚王得郑而去。

这个例子说明了楚王如何利用晋国和郑国之间的关系,先用欺诈手段让晋国放弃救援郑国,然后又用威胁手段让郑国屈服于楚国,从而轻易地完成了对郑国的征服。

忤合篇第二说:“古之善用天下者,必先忤合天下之心。”忤合天下之心就是违背天下人民的意愿和常理,意思是说善于运用天下者,必须先打破常规,创造新局面,让天下人民随着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走。这里举了一个例子:

秦昭王欲伐韩、赵而取三川之地。张仪说秦王曰:“韩、赵之地,非秦之所能得也。不如先伐魏,取河西之地,然后与魏共伐韩、赵,必可得三川之地。”秦王从之,遂取河西之地。魏惧,而与秦为好。秦又与魏共伐韩、赵,遂得三川之地。

这个例子说明了张仪如何利用秦王的野心,先让他放弃直接攻打韩赵,而改为先攻打魏国,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创造了新的优势,然后再利用魏国的恐惧,让其成为秦国的盟友,最终实现了秦国对韩赵的征服。

##揣篇

揣篇第一说:“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就是衡量、评估,揣就是推测、探究,意思是说善于运用天下者,必须先评估天下各国的实力和利益,然后推测诸侯的心理和动机,以便制定合适的策略。这里举了一个例子:

齐威王欲伐燕,而燕与赵有好。齐威王使人告赵曰:“寡君闻燕人有罪于赵君者,请以为赵君除之。”赵人信之,而不救燕。燕人恐惧,而请降于齐。齐威王得燕而去。

这个例子和忤合篇第一中的例子很相似,都是利用了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关系,先用欺诈手段让一方放弃救援另一方,然后又用威胁手段让另一方屈服于自己,从而轻易地完成了对另一方的征服。这里可以看出,《鬼谷子》中的案例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

揣篇第二说:“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心,而揣诸侯之意。”量天下之心就是评估天下人民的情绪和态度,揣诸侯之意就是推测诸侯的目标和计划,意思是说善于运用天下者,必须先观察天下人民的喜怒哀乐,然后推断诸侯的野心和行动,以便把握时机和方向。这里举了一个例子:

楚庄王欲伐宋。宋人闻之,恐惧。楚庄王使人告宋曰:“寡君闻宋人有罪于楚君者,请以为楚君除之。”宋人信之,并杀其罪人以献于楚。楚庄王乃止兵不伐宋。

这个例子和忤合篇第一中的例子有所不同,虽然都是利用了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关系,先用欺诈手段让一方放弃救援另一方,但是最后并没有用威胁手段让另一方屈服于自己,而是停止了对另一方的征服,而是停止了对另一方的攻击。这是因为楚庄王观察到了天下人民的心理,他知道宋人已经被他吓到了,如果再继续进攻,就会引起天下人民的反感和抵抗,反而不利于自己的大业。所以他采取了一种宽容和仁义的姿态,让宋人感激和敬畏,从而达到了稳定和安抚的效果。

##小结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鬼谷子》第六卷是一部讲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采用不同的言辞和策略,以达到说服、利用、控制、影响他人的目的的书。这里面涉及了很多关于人性、心理、情感、利益、权力等方面的深刻分析和巧妙运用,可以说是权谋策略的高手之作。这本书不仅对于了解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有着重要的价值,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言谈辩论和策略运用的能力,那么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鬼谷子》第六卷,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并从中受益。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那么就赶快去买一本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