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愿意周围的人是善良的人,也期望彼此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当你真诚地对待别人时,却受到了别人的欺骗。所以有一颗善良的心,却还要提防被人利用。鬼谷子告诉我们,借用花言巧语说服别人,要会随机应变,有所斟酌。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对方的犹豫不决和内心畏惧,有针对性地识破这种诡计。鬼谷子说:“假之者,益损也;利辞者,轻论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大意:借用花言巧语说服别人,要会随机应变,有所斟酌;所谓机变的外交辞令是一种轻俏的言辞。责难对方的言辞,是反对对方的论调,持这种论调时,是要诱出对方心中的机密。益损,指的就是得失;却论,反对的论调;钓己,探求精微之事理。这段话是鬼谷子总结很多人的经验得失,一定也包括他的徒子徒孙们在游说过程中的教训,细细揣摩,道理深刻。案例:秦派王翦带领军队六十万人攻楚,始皇亲自送到灞上。翦出发前,请求很多丰美的田宅园地,始皇说:“将军即将出发,何必担忧贫乏呢?”翦说:“做大王的将领,有了功劳还是不能封侯,所以趁大王看重臣的时候,臣也及时借此请求田园做子孙的家业罢了!”始皇大笑。翦到关上之后,前后派遣五位使者返回请求良田。有人对翦说:“将军的请托要求,也太过分了吧。”翦说:“不是这样。秦王心中忧惧,并且不信任别人。现在将全部秦国的军队交付给我,我不多请求田宅做子孙家业以表白自己的心意,只会令秦王怀疑我罢了!”王翦并不是贪图富贵的人,但是秦王命令他出征,他又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危。因为自己手握重兵,大王一定心有疑虑,担心他谋反。所以他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故意多次索取财富,试探大王的态度,从而解除对方的顾虑。大将直言不讳地在战前请求皇帝封赏,一来是对自己的战力很有信心,也让对方宽心,更是表明自己的忠诚,不会临阵脱逃或者背叛投敌。反之,如果他不能揣摩出对方的心思,仔细斟酌利弊得失,一味地担心害怕、畏缩不前,或是将自己的家眷一起携带,就必然有可能被取消兵权,甚至被陷害。所以王翦十分了解对方的性格和脾气,用利辞轻论,却论钓几,从而使得自己轻松过关。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见这种情况,对方派你做一件事,实际也是对你的一种试探。完成得好,可能得到嘉奖,失败了也许就没有下次机会了。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是进是退都要仔细斟酌,特别是处于人生重大机遇时,就更不能简单地贸然行事。这时我们首先要权衡得失,即鬼谷子所说的“假之者,益损也”,然后做好两手准备,才能做到得之不喜,失之坦然。案例:春秋时期,楚准备进攻齐国,鲁亲附楚,齐王很忧虑此事。手下张丐请求去鲁使它中立,于是他为齐去拜见鲁国国君。鲁康公说:“齐王害怕了吗?”丐说:“这不是臣下所能知道的事情,臣下是来哀悼您的。”康公问什么缘故,丐说:“您的谋划错了,不帮助胜者而去帮助败者,这是何故?”康公说:“您认为齐、楚两国哪一方能取胜呢?”丐说:“齐、楚势均力敌,不在乎有鲁还是没有鲁的帮助。您哪里赶得上保持中立,在两国交战之后联合胜利一方啊?君王率领鲁的兵众联合战胜的一方,这大概施的恩德也够大了。”康公认为很对,亲自率领军队后退。鲁康公其实就面临着两难的处境,而张丐正是洞察了对方的心思,用“却论者,钓几也”的方法说服对方,改变立场,从而让对方保持中立。我们了解了游说者这种方法,就可以注意防止自己在生活中被人愚弄,防止被别人的花言巧语引诱;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地学习这种游说方法,让自己的说话更加高效,也是为自己在危机面前,有更加敏锐的辨别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