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最神秘的人物,其能力恐怕只有鬼谷子

水镜先生在三国时代的“出场率”并不算高,但他的分量却足以比肩诸葛亮、周瑜等风云人物。

乱世,给了人才发展机遇。在三国时代收获声名的,有帝王将相,亦有才子佳人。在那个年代,不论是朝中重臣还是乡野隐士,都有成为当世人杰的可能。三国之中,关于水镜先生的笔墨虽少,但谁都无法否认他的能力和知名度。

《三国演义》共分为一百二十个章回,水镜先生最早出现于第三十五回:

当时的刘备虽不至于名不见经传,但却也仍处于没有地盘的事业低潮期。虽然刘备在刘表麾下得到了重用,暂时在新野扎下了根,但刘备的到来势必会触及到荆州本土地主势力的核心利益。为了给这个不善的来者一个教训,蔡瑁设下鸿门宴,邀请刘备前往襄阳赴宴。

虽然名义上是为了与刘备这位人才会面,但实际上却设下了重重埋伏,打算趁机将其除之后快。所幸,刘备仁善的声名远播,荆襄一带的谋士向他告了密,让刘备从鸿门宴里顺利逃脱。刘备的这场脱逃戏,可谓要多灰头土脸有多灰头土脸,在骑着的卢马跑路时,刘备面前出现了一道深渊。要不是的卢的脚力不错,恐怕刘备的小命就要交待在此了。

不过,上天是公平的,人一旦处于低谷,便会获得一些机遇。水镜先生就是在这一时期遇见刘备的,他比较赏识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所以对于他的未来人生做出了一些指引。不得不说,罗贯中先生的笔力惊人。在描述水镜先生的外貌时,罗贯中并没有使用太多形容词,仅是用到了“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八个字,便让一幅仙风道骨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作者对司马徽家中陈列的描写中,我们亦能看到其清幽雅致的人生情操:“架上堆满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清气飘然”,仅三言两语,便为读者呈现了一位隐士高人。

刘备的不期而至,让这一显一隐两大重量级人物首次会晤。

两人的对话,是围绕着人才这个话题来展开的。在这段时间以前,刘备对自己的人才集团十分骄傲,武有关羽赵云张飞,文有糜竺简雍孙乾。之所以直到现在事业都不见起色,完全是因为缺乏运气,所以刘大耳为匡扶汉室忙碌了大半辈子,却连门槛都找不到。

司马徽的指点可谓非常中肯,他委婉地表达了刘备所缺的并不是机遇,而是真正的人才,也就是“经纶济世之才”。为了向刘备验证这一点,司马徽列举了不少“天命所归,龙向天飞”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里都是离不开真正的人才的。

说服了刘备之后,水镜先生给了刘备一套全新的人才理论:“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并希望刘备能“当往求之”,将这两位人才纳入麾下。不得不说,司马徽乃真正的高人。刘备虽得到了指点,却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当他想要刨根问底时,司马徽却开始搪塞起来,劝他早日歇息,点到即止。这天晚上,逃命中的刘大耳便寄宿到水镜先生的庄子里。或许是因为,水镜先生的境界太高,以至于他说的许多高深理论都语焉不详,尤其是那句“伏龙凤雏”,让刘备整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这天深夜,刘备隐约听见庄子里来了客人,客人与司马徽攀谈了许久,这还让刘备产生了伏龙凤雏已至的错觉。

笔者对这一情节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小时候在读初版《三国演义》连环画时,有两页专门画了这个微妙的晚上。画面的氛围十分昏暗,且似乎藏着什么玄机。这种笔风,在《三国演义》连环画中十分罕有,或许只有高深莫测的水镜先生符合这个氛围。

书归正传,我们重新回到司马徽的庄子里,再来看看刘备在寄宿期间发生的事。第二天天光大亮,刘备梳洗完毕后立马站在司马徽门前,询问他昨天深更半夜到访的来客是何许人也。司马徽的回答比较随意:“此人欲往投明主,已到他处去了。”

作为读者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位访客,正是不久之后来到刘备手下做事的徐庶。当然,刘备好奇的,是所谓伏龙凤雏的所在,所以他三句话不离此二人。谁知,司马徽仍闭口不谈,每次都巧妙地将话题绕了过去。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刘备当时虽算不得诸侯,但还是有一定眼界见识的,在为人处事上亦会颇有经验。在这位隐士高人面前,刘备不论是思维还是言行似乎都像是一个小孩子,一举一动都在司马徽的掌控之中。

或许,刘备本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他即将离开司马徽庄上时,忍不住请求这位高人出山帮助自己完成大业。不过,司马徽先生却婉拒了皇叔的邀请:“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

在接下来的两章里,并无关于水镜先生的描写。司马徽的第二次登场,是在第三十七回,同样是与刘备的一次会晤。这次的篇幅就比较少了,仅有一页:

当时的刘备在接受了指点以后,已经来到隆中两次拜访诸葛孔明。不过,这两次他都吃了瘪,孔明根本没给他开门。正当刘皇叔打算“三顾茅庐”时,水镜先生不期而至,他再次为刘备指点迷津。这是司马徽在刘备人生中的第二次登场,也是最后一次登场。

这一次,司马徽没打算跟刘备故弄玄虚,所以也没说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笔者个人认为,估计是上次的交往中,水镜先生看出刘备是个实在人,也是真心实意想要寻求人才匡扶汉室的忠义之士,所以没必要跟他打哑谜。

第二次见面,自然免不了一阵寒暄。寒暄的主题,就是徐庶被匡去曹营这件事。其实小说该时期的基调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一切围绕着人才来进行。所以,聊完了徐庶二人的重点便落在诸葛亮身上。

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相当高了,将他比作先秦时期的管仲乐毅,甚至是姜子牙、张良。其他人才暂且不谈,太公姜尚是何许人也?能够得到这样的人才何愁得不到天下?这诸葛亮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得到隐士高人的如此赞誉?

这些问题萦绕在刘备心中挥之不去,以至于他想要造访诸葛亮的决心更加坚定。毫无疑问的是,任何人都是有底线的,刘备造访诸葛亮两次被拒,心中难免有怒气。虽然不至于像三弟一样想砸开门揍诸葛亮一通,但心里还是很过意不去的。

可以说,若不是司马徽的这番妙语,难说刘备不会打退堂鼓。

当然,除了替刘备坚定信心之外,司马徽的这次出场还有另一个含义。这一层含义,直接将司马徽衬托得更加缥缈,似乎成了未卜先知的神仙。司马徽在刘备离去之后,长叹了一声,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显然,他的这句“神预言”,直接将三国未来的历史定格了。

事实的发展就像水镜先生所说的那样,诸葛孔明的能力毋庸置疑,算无遗策,每次都能料敌机先。然而,他为蜀汉付出了毕生心血,却始终无法帮助刘备完成复兴汉室的宏愿。“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原因有不少,有人说是诸葛亮分管军政分神乏术,也有人说蜀汉内部将相不和,但却从没人质疑过诸葛亮的才华。毫无疑问,诸葛亮不能成功,与他的经世之才没关系,完全是时运所致。

此外,司马徽在评论徐庶引荐诸葛亮这件事时,还说了一句高深莫测的话:“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这句话里的“他”,自然是诸葛亮。水镜先生已经看出诸葛亮若加入蜀汉,必定劳心劳力一生。这种对其他人命运和结局精准的判断,使水镜先生成为三国故事中最神秘的高人。

笔者在网上看过这样一篇有意思的分析,有人考证出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司马懿属于同宗,他们都是司马迁的后人。所以,司马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导演一出三国大戏。不论是刘备还是孙权、曹操,全都是这出戏里的配角罢了,真正渔翁得利的,正是司马徽的宗族——司马世家。抛开可信度不谈,至少结果的确如此。不论三国群雄如何,最后得了天下的还不是司马家的晋王朝?

虽然溯源的过程经不起推敲,但有人能写出这样精彩的分析,足见水镜先生的人气之高。或许,在封建史上,只有同时培养出孙、庞等一众大才的鬼谷子才能与其比肩。在世俗社会里,塑造一位这样的隐士高人,在冥冥中引导天下大势的流向,这亦是我国历史的特色。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