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小学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有了作文课。那次作文课上写了什么样的题目,早已不记得了。但就是那一节作文课,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从那一节作文课开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课。这里还谈不上写作。这样的一个变化,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始喜欢上了阅读,然后就是趋于安静的性格。其实我和每一个同龄的男孩都是一样的,今天要是选择一个词去表述,那就是无恶不作。当然这里的‘恶’是趋于大人管教下的叛逆和狡诈。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一番韵味。
小学课文里有两篇鲁迅的文章,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概的故事讲的是少年时的鲁迅求学的故事,故事大多集中在学堂。另一篇就是《少年闰土》,讲的是鲁迅儿时玩伴闰土的故事。其实这两篇的文章是最能构成我儿时的记忆和回忆的。
喜欢上作文课和阅读后,我童年的时光就开始了逆流转。我开始趋于一种在小伙伴们看来不可思议和不再理会的安静。阅读让我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和多姿多彩。记得读的第一本书是姑姑送给我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至今都还记得小说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以及他的初恋女友冬妮娅。小说大致讲的是保尔从一位懵懂少年踏上革命道路的故事,贯穿主线的一直都是保尔的成长,以及在后来当年迈的保尔在面对生活的困苦时再一次勇敢面对的故事。至于那句很著名的话,我今天在也无法在脑海中回忆起来了。
小学的时候,我买的最多的书就是作文书,多到我们班大家一起看的书除了我的作文书之外就没有其它的书籍了。那时候看书都是要做批注的。像每读到一句话,就会在旁边分析,这句话有哪些很好的词语,它代表了什么意思,在这句话中起到的表达,有没有其它的词语可以替代的,然后还会把好的词语和句子摘抄在本子上,课后的时候背下来。每读到一段,也会去分析这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该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的修辞手法在运用上有什么技巧和作用,然后还是摘抄和背诵。每读完一篇文章,就去分析,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什么,作者怎样开头的,又怎样结尾,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的布局有哪些技巧。遇到好的文章时当然是要背诵的。而这些课后的努力,大多都不是老师要求的,家长们自然也不会过问,但这样的阅读方式在默默中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没有人要求我要这样做,也没有人告诉我要这样做。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习惯是那么的好处多多。可日到今日,留下的却屈指可数。
小学结束,我就把我所有的作文书都当垃圾处理了。因为在小学结束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文书只会误导一个写作者。它就是一碗有毒的鸡汤,喝的时候很舒服,等到发现中毒后基本上就无药可解了。还好我及时醒悟了。以至于以后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一句话,不要读作文书。然后就是问问题的人,翻着白眼不屑一顾地走开了。
初中
初中的时候,课程很紧。但我还是读完了《红楼梦》,今天再次回想,我一直觉得《红楼梦》这本书读一遍是不可以的,那么好的书,是需要书读百遍的。可是每次总会有许多新奇的书在吸引着我去探索。于是照着语文课本后的推荐目录,我读了自己在夜市买的《鲁迅文集》。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我发现,有许多老先生们都出了文集,厚厚的一本书,囊括了许多我想要的。《鲁迅文集》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开始去试着写些杂文,语言犀利,言辞辛辣,一针见血。这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当我要发泄我的愤怒时,当我谩骂那些自己看不起的事态和现象时,受害的一方总是觉得我在赞美他。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有了一种很清高的姿态。这也是一直伴随我的一种姿态,对我后来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它能改变的一切。
而我初中时的记忆和阅读也就在这种姿态中戛然而止了。
高中
高中印象最深的是《新概念作文集》和《花田半亩》。我说过我不读作文书了,可《新概念作文集》真的不是作文书。它是一本我初中的时候就喜欢上的一种书籍类型,文集。《花田半亩》是田维写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随笔或是日记。书读到一半就送人了。不是因为写的不好,是因为写的太好了。还有就是当时要送人礼物,送什么呢?当然要送自己最珍贵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了。那对于我来说就只有书了。而《花田半亩》正是我当时在读的最珍贵最喜欢最舍不得的。本来想在买一本新的,可是想想新的不能体现出最珍贵最喜欢最舍不得,于是就把读了一半的书送人了。里面还有我的笔记呢!至于后来,她连请我吃顿饭的邀请都没给我。今天想想,似乎直男癌的病症很重。
我喜欢送人书。送的最多的一本就是《红楼梦》。除去送给妹妹的一本普通本的之外,送给其他人的大都是精装或典藏版的。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不过今天想想,怎么就没有人送我书呢?
刚进高中的时候,学校就举办了作文大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参加了。今天才明白一个道理,凡是试一试的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凡是准备充分的,都会不欢而落。是的!惊喜就是我本来就是试一试的,结果却获奖了。证书,奖状,大会表扬在刚刚进入高中的第一个月就接踵而至了。后来与他们私下的交流时我才知道,我是唯一一个从初中起就不在读作文书的人,而他们每一位读过的作文书都快有我身高高了。当时我就觉得,城里人就是有钱,还不怕浪费。不过还是很惊讶于他们的阅读量。
我很欢去夜市这一习惯和我喜欢阅读也是分不开的。那是因为夜市里的书都很便宜。当然也有不好的,那就是有些书无论我怎么找就是找不到。后来就喜欢去旧书店。在旧书店淘书就像寻宝,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惊奇和未知的新发现。在后来,我就喜欢去市里面的新华书店。不过我一般都是去看书的,当然也会有忍痛的时候,买了一些书。
初中对我影响最大的阅读习惯是我开始看一些文集之类的合订版的书。像《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是我看的最多的一类。当然都是些很久以前的文章。因为都是盗版,还有就是都是好多期合订在一起的。偶尔也会和几位小伙伴们一起买一本最新版的来满足一下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金钱的藐视。这样的习惯我一直都保留着。只不过等到了高中的时候才突然发觉:有钱人太多了。
高中还会读一些杂志,不过都是最新版的了。反正都不是我买的。《疯狂阅读》是读的最多的。因为坐在我前面的女孩每期都会买。作为理科班作文写的还算可以的我,还不用等到我去借,就会有人回过头来问我要不要看?当然要看啦!于是就这样,我厚着脸皮,免费地阅读着他们的杂志。
期刊之类的文章,都属于及时的阅读,一般都是在晚自习老师不在或上数学课的时候读。比起阅读期刊杂志我更喜欢读一些书。高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初中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的大爆发。我喜欢上了先秦文学。其实在初中的时候,自己就很喜欢先秦文学,只是等到了高中这种喜爱才被彻底发掘。于是就开始如狼似虎地去读一些书。《诗经》《左传》《春秋》《论语》《孟子》《旬子》《韩非子》《庄子》《老子》《墨子》《淮南子》《战国策》《楚辞》《道德经》《鬼谷子》《周礼》《易经》等。读到最后的结果是高三的每一次语文模拟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文章我几乎都读过了。因为每一次考试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择的文章大都是在《淮南子》,《战国策》,《韩非子》这样的先秦文学中去选择。因此每一次语文模拟考试做到文言文阅读部分的时候我都会笑。这试卷不做也罢!
这样大量的阅读占据了我很多的时间,也让我开始变得格格不入。一次语文考试,我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文章,结果自然是被叫到办公室去谈话。然后呢?然后就是在那一段时间,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在用文言文去写的。结果是除了我没有任何人能够看懂。不过也好,谁稀罕你们能懂呢!
我变了,我开始变的清高和自傲了。这些在初中养成的性格,在经历了高中三年的洗礼后,彻底地爆发了。而它们对我后来的影响,让我的人生之路开始了一种格格不入的孤僻和清冷。
一次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很厚的书。它把我之前读到的所有关于先秦文学的书籍都合订在一起了。于是那一次我再也没有心疼钱了。其实之前那些书籍也都是正版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在中学的时候只长了身高没有长体重的原因。钱一直都是我最担心和无法做出很好安排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诗歌初中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诗歌。最先接触到的自然是现代诗。因为它的写作要求相对简单和自由。不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要求那么高。最先喜欢上的诗人是海子和顾城。后来学习到宋词的时候,觉得词比诗歌要容易的多。最喜欢的词人当然是李清照了。这里就不卖弄了。
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上了珀西·比希·雪莱,约翰·济慈,乔治·戈登·拜伦。至于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写的诗我也不知道了。不过直到今日,我一直都深深地觉得,诗歌是我所驾驭不了的。至于之前的那些零零散散的文字,在些许的闲散时光里,记录和透露着岁月时光的记忆。仅此而已。
大学
大学自然是会读很多书的。记得大一的时候,我读光了图书馆阅览室是所有的《读者》,《意林》,《青年文摘》。读到最后我开始在校门外的小卖铺里自己定。不过最喜欢的还是《青年文摘》。至于大学里都读了什么书,就不一一卖弄了。不过有两个方向是值得写出来的。一个是纯文学类的,一个就是哲学类的。
另外的一个变化就是,喜欢上了电影。自然而然是会看许许多多的电影的。IMDB上的电影是我看的最多的。至于影响和感受。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叫上最好的伙伴去拍一部电影。去拍一部关于我们的电影。
最喜欢的杂志除了《青年文摘》还有《看天下》,《南方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不过后四本比较贵了,大概十元一本。但这四本杂志,绝对经典,值得一读。这也许就能从侧面说明一下,为什么有时候我总觉得没买什么东西,钱就没有了。不过大四卖书的时候,我才发觉,知识真他妈的贱。
我很少在手机,平板,电脑,上读东西。这应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我总觉得当你打开一本纸质的书去阅读的时候,那种最原始最淳朴的感觉是无可替代和不可言喻的。当然,我也没读过任何一本网络小说,《诛仙》《斗破苍穹》《星辰变》《悟空传》《斗罗大陆》《紫川》《搜神记》《绝世唐门》······我看过书评和简介,也不好对其做过评价。如果非要说的话那也就是个人爱好不同吧!没有任何高低贵贱和低下之分。
从没有去试着去写一部小说或是随笔什么的。因为总觉得自己的文笔和经历还不足以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字来。当然也没有去试着给一些杂志或媒体写东西。不是不敢尝试,因为渴望自由。自己读了那么多的鸡汤,到头来不还是误了自己的大好年华。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自己的分享都是写的一些自己的心情或对生活的感悟。至于那些鸡汤类的文字不外乎有着这样的一些特征:1,首先有着很吸引人眼球的题目。2,在一开始表明观点。3,分析问题。4,举例子,自己或朋友的。5,人生哲理升华,提出建议。这样的文章我们读完,都会对号入座的,然后就会觉得作者讲的故事不就是我吗?这些问题不就是时常发生在自己身上吗?然后呢?然后你就会按照作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去改变啊!可无论怎样,你永远无法达到作者在文章中提及的那种理想中的模样。于是呢?于是就是更加疯狂地阅读这类的文章,在然后就是生活,思想,行为表现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恶性的循环中。以至于有一日,你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在别人的故事里。
任何类型的鸡汤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同时这类的文章也是最好写,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然而就是这类的文章,最容易使我们陷入生活的魔咒里的。这也是我一直努力避免和摈弃的。因为生活到头来还是与我们自己的感受有关,不是有句话吗?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也许有那么一天,当你深刻体会到这句话而又很口渴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
社会
都在讲社会是所大学。社会怎么能是所大学呢?它有图书馆吗?
真正从学校走出来后,才发觉,其实无论自己在学生时代读了什么书籍,这些书籍对那时的我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自己的思维一直都在受限与学校这样的封闭环境里。很难走的出来。虽然有句老话一直再说,大学就是所小社会。你看吧!有些人就是那么地奇怪,说社会是所大学,又说大学是社会。
直到有一次在火车上读完了彼得·蒂尔的《从0到1》。我才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学校教育的真正弊端。以及自己在那么多年的阅读和学习中犯下的错误。以一颗开放的心去看世界。今天,这句话对我来说不再是一句口号或是一句鸡汤言。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中学时代开始的清高和傲慢改变和影响了后来的我。至于这种改变和影响是好是坏。在今日是无法给出确切地评价和定义的。但就今日而言,那种清高的傲慢,只是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的认知。谈不上‘开放’二字,更谈不上‘去看世界’。大家都知道,读书有一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发现了世界的美好与奇妙。在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中不断收获着那些绚丽世界里的美好。但往往一开始的清高和傲慢,就限制了自我对世界认知的视角。不仅自己开始变得孤傲,就连认识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会显得封闭。因为再也无法去接受新的知识和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和阅读,除了会让自我显得格格不入外还会让自我的知识变得陈腐老旧。最后不仅被同邻人所抛弃更会被社会所抛弃。而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分享。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些写出来的原因。
我要一步一步努力走出那种中学时代就开始养成的对我产生了影响的自我封闭的清高的性格。让自我知识的积累,在沉淀和分享中慢慢找回属于它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