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堪比道德经的奇书,终于讲清什么是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news/a_5252006.html

经张良、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而这三人当中若论谋略当属张良,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那张良为什么能够如此厉害呢?根据正史的记载,张良的智慧大多源于他师父传给他的一本古籍,这本古籍只有句话,但在很多人的眼中却比《道德经》还要珍贵,这本书就是《素书》

《素书》中的素就是朴素的意思,在古代指白色,就像是无字天书一样,全书共六章句话。

因为这本书的来源过于神秘,且其中大多记载都与《道德经》极为相似,所以也被称为是一本上古奇书,也有很多人说这是九天玄女奇门遁甲的残本。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第一奇人是老子,那么战国时期的第一奇人就是鬼谷子,那么在他们之后,谁才算得上是第一奇人呢?

这个人叫作黄石公,他是江苏下邳人,也常常被人称为是下邳神人,无任何生卒年限,一生只著书修仙,结局就像鬼谷子一样神秘的消失了,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

也有人说黄石公卒于公元前年,不过这个说法中的黄石公最后化身成为了一块黄色的石头,有点太玄幻了。

张良年轻的时候曾经刺杀过秦始皇,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遭到了通缉,为了自保就躲到了下邳这个地方,这里也就是黄石公隐居的地方。

三试张良之后,黄石公传给了张良一本书籍和一句话: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说,读了这本书之后,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三年之后,你会到济北谷城山这个地方,山下的那块黄色石头就是我,话音刚落,黄石公就消失了。

张良拿到的这本书籍就是影响他一生的《素书》,虽然史记中记载了这件事件,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见过这本书中的内容。

十三年后,张良果然在济北谷城山这个地方找到了一块黄色的石头,在之后,这块黄石和《素书》就被张良带入了墓穴。

年后,西晋时期,一名盗墓贼无意之间挖到了张良坟墓,《素书》就藏在张良的玉枕之下,之后这本奇书重见天日。

《素书》的第一章叫作原始章。

其中说到了人生在世,必须要恪守的五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道、德、仁、义、礼,这五种品德同时具备则济,分开使用则凶。

这是为什么?这些不都是好的品德吗?

道是什么?道就是自然法则,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将受到道的约束,道就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所以我们看不到它,也感觉不到它。

这就好像是每个圆形都有圆心,但是圆心不会标注一样。

那什么是什么德?《道德经》里讲的是道就是规律,而德却不是品德,而是人对于道的心得。

当人们按照道德规则去行事的时候,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同时,就已经具备了德。

仁是什么呢?仁是仁爱,是融合,是包容意识。

义则是社会认可的道德准则,我们就拿扶老人这件事儿来举例,大家都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扶了就是义,不扶就是不义,但你扶了他,他反过来就要诬陷你的时候就是他不义。

义就等同于一个标准,抛开诸多原因不谈,当我们在犹豫扶不扶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不义了

礼是什么?礼是行为准则,与义不一样,礼是必须要做的事。

这是五条准则,也是五种规律,当人们偏离这五种准则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失道了。

君子却能够从这五条准则中找到进退的趋势,找到一个定数,分析其内在的逻辑,甚至找到一个内在规律,然后伺机出动,其实这一点也有更深的含义,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素书》第二章叫作正道章。

每个人都有分辨是非善恶对错的能力,这是人性的准则。当一个人顶着被敲诈的风险去搀扶一个老人的时候,虽然有很多人觉得这个人傻,这个人太单纯,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一个善良的人,起码是一个好人。

所以抛开眼前得失,从长远来看,品德高尚的人定能让人折服,诚实可信的人也定能让人顺从,所以君子一般都会选择做一个聪明的好人。

“聪明的好人”是重点,大家可以自行去理解。

《素书》第三章叫作求人之志章。

前两章都是在论述道理,第三章讲的是做法。

如何做一个聪明的好人?杜绝嗜好与欲望,就可以免除各种牵累,及时止错减少邪念,就可以纠正过失,杜绝酒色,可以换得清白,远离是非,善于质疑,可以丰富知识。

再往后谨言善行,朴实谦逊,深谋远虑,结交仁义,不随意取笑他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善于思考,小心谨慎。通俗点来讲,这里面有一些因果论的味道。

《素书》里认为我们所面临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自己的种种错误行为所促成的。

简单点来说,我们为什么过得不好?因为小的时候家境不好,你又不爱读书,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什么别人会远离自己?因为自己的品德有问题。

所以《素书》里教我们养成这些习惯,看上去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但实际上是提前解决了后来的麻烦。

《素书》第四章叫作本德宗道章。

这一章讲的也是做事的方法,只不过是一个总结,你要完成自己的志向,完成自己的梦想,这在精神上是一件孤独的事儿。你要学会谋划全局,忍辱负重。

梦想会让人有动力,也可能会人走上弯路,所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修德、善良与至诚。

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源自于知足,最大的苦难源自于欲望。

说实在话,多读一读圣贤书的确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好人,甚至是圣人,但是却不一定能让我们成为一位有钱人。

但是钱是人制造出衡量的标准,不是社会或者是自然衡量我们的标准,即使金钱是一杆秤,能秤出世间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但它终归是人为制定的一杆秤,但我更相信天地之间自然也会存在一杆秤,那杆秤才是你我的行事准则。

《素书》第五章叫作尊义章。

这一章复杂一些,算是在论证前两章的思想,没有谋划就贸然出击,绝对会被他人愚弄,更有可能会被自己的下属所愚弄。

有过错而不自知就是愚蠢,贪享乐不悔改必入困局,说坏话招人怨就是祸端。

定下的规矩有违常理就形同虚设,前后矛盾的规矩注定失败。

轻易发怒没关系,但是当你轻易发怒却无人畏惧的时候,你的末日就到了。

貌合神离会孤独,亲近馋臣会灭亡,宽以待己严于利人者无法处理政务,厚待自己而损害他人者必遭众人唾弃。

大家注意了吗?这些全都是规律,这个并是科学中的定律,而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其实我感觉来这本书与《道德经》十分相似,只不过更精简一些,《素书》的每一句话都经得起仔细推敲。

付出的少却渴望得到的多,必定不会有好的结果,一旦富贵就忘记贫贱之交,必定不会有好的气运。

不要免强用人,不要忽略自己的优势,不要与心术不正者商讨决策,什么才叫作运筹帷幄呢?或者说如何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呢?

归根结底,《素书》这本书其实就是在论证这个道理,想要运筹帷幄,就要做对的选择,用对的方法,那怎么来判定对还是错呢?

对与错之间的关系需要你自己来衡量,要用一个十分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发展,要知晓自然演化的规律,善于思考自己的举动会对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道理、方法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因为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实在是太多了。

而《素书》就是将我们在做选择时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都罗列出来了。

楚汉争霸时,刘邦基本没有打过胜仗,一直被项羽碾压,但最后关键一仗居然还赢了,这就叫运筹帷幄,不看眼前一是之得失胜败,而是看此时的选择对未来的影响。

《素书》的最后一张叫作安礼章。

内容也很多,看上去十分复杂,但其实也是在论证事物的本质规律。

你为什么会招人怨恨呢?因为你不肯赦免别人小的过失。你为什么会碰上灾难?因为根本没有周密的谋划。

轻视农业就会惹来粮灾,大家可以看看这几年国家对于农民的诸多优惠政策,农村户口为何会如此吃香。轻视是织造就要挨冻,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和规律,但很少有人会去重视。

瘠土不产大物,潜水不容大鱼,枯树不栖大禽,疏林不居大兽,山体过于陡峭容易崩塌,沼泽之水过满则会漫溢,这些也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担忧危险的人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的人反而能生存,因为他警惕并能够及时发现危机,这个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

《素书》这本书到底能帮到我们什么呢?实际上来讲,没有长远规划的人必定会有眼前之忧,所以碰上困难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先静下心来想一想,然后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但要记住这个计划要足够长远,而不以眼前一时得失而困扰。

关于这些道理其实我们不需要不说太多了,说的太多,想得太少,大家终究也不会有所感悟。

你可以自己去认真看看《素书》,认真领悟下,这对你的生活、工作、事业真的很有帮助。

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得此书!

《素书》的终章,我们可以理解为事必有理,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发生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逻辑,一个道理,在古代人们称之为是易理,现代人们称之为是道理,虽然圣贤书不会教我们赚多少钱,但是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我们可以尝试思考一下,以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真正的成功人士其实背后成功都有其根本原因,远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些,如果你能找到根本方法,底层原因,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