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奇谋话术92把话说到点子上五种常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鬼谷子·摩篇第八》

逢迎的话,谄媚之中有忠诚;奉承的话,渊博之中有智慧;坦率的话,果决之中有勇气;忧戚的话,权衡之中有信用;平静的话,反驳之中有底气。先揣摩其心思然后迎合其欢心,这就是谄媚;旁征博引巧妙表达,这就是渊博;进献多个方案以供选择,这就是权衡;赞成或反对都确定无疑,这就是果决;先分说其不足以打消其错误观点,这就是反驳。

三个泥偶

本节讲“佞言”“谀言”“平言”“戚言”“静言”等五种常用话术的用法和特点。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佞言”“谀言”都是贬义词,对应的是奸臣、小人。不过,鬼谷子话术是技术,讲的是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不是善恶性,“佞言”“谀言”本身没有道德色彩,只是被奸臣、小人滥用后污名化了。现在,“公主”“女神”等很美好的词,被滥用后不也污名化了吗?

一、佞言的用法:表现忠诚。

“佞言”,就是逢迎讨好的话。这不是奸臣的专属技术,男人谈恋爱,会讲佞言,才能打动她的芳心;孩子向父母要零花钱,会讲佞言,才容易达到目的;亲朋好友之间,会讲佞言,关系才亲近。

“佞言”的特点是“谄”——“先意承欲者,谄也”,先揣摩他的心思,然后迎合他的欢心。在《红楼梦》里,贾母是大家抢着谄媚的对象,拍马屁都到了一定水平,只有王熙凤最善于揣摩迎合老太太的心思,说话句句入心。瞧她怎么夸林黛玉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明夸黛玉,暗夸贾母,哄得老太太心花怒放。

红楼梦剧照

当然,游说是谈正经大事,不是家长里短说闲话,使用“佞言”不是单纯地哄人开心,“谄而于忠”,迎合讨好对方,是为了显示忠诚。

何谓忠诚?你心里有没有忠诚是一回事,领导的感受是另一回事。在历史上,无数忠臣被当成奸臣遭到制裁,无数奸臣被当成忠臣受到宠信。这跟话术有很大关系。忠臣自以为忠心耿耿,天日可鉴,不太讲究话术,无意揣摩领导的心思,也不屑于迎合领导。奸臣知道自己有点小坏,必须用话术加以掩饰,积极证明自己的忠诚。领导的眼睛不是DR机,哪知道你的心是红是黑?你表现出了真诚,才看得见你的真诚。这是奸臣反受宠信的原因之一。

怎样表现忠诚?言语表白值不了几个钱,要让领导看到实实在在的价值。上节总结了领导想要的七种价值:智慧、忠告、谋略、利益、信息、友谊、快乐。贤明的领导更重视前五种价值,平庸的领导更重视后五种价值。

忠臣的悲剧在于:希望领导是贤明领导,如果不是,就想方设法让他是。“致君尧舜上”是忠臣的最大理想。对平庸的领导来说,这是极其无理的要求:他连尧舜都做不到,你却要他做得比尧舜更好,怎么可能呢?做不到就批评、指责、抱怨,那他不会感激你,反倒会怨恨你,恨不得一脚踢死你。

我非常理解平庸领导这种心态,因为我自己做过平庸的学生。我高中的英语老师水平超级棒,本地的公司接待外宾、翻译外文资料,都是请他当翻译。他对我们的要求极严,经常说:不要以为你们考了多少分就学好了,差得远!当时我们的习惯认知是60分及格,他每次摸底考试只出60分,题目还特别难,没有一人能及格。同学们都很尊重他,但确实没有人喜欢他,太打击自信了。

奸臣的狡猾之处在于,是什么领导,就怎样对待。领导喜欢什么价值,就提供什么价值,领导自然相信他的忠诚。

领导学有一个重要结论:领导风格决定组织风格。平庸的领导手下为何没有忠臣?因为都被搞掉了。英明的领导手下为何没有奸臣?因为奸臣不是天生喜欢做奸臣,他没有自己的风格,跟着领导走,换个领导换种风格;领导英明,他也不会显露奸臣作风。个别天性奸诈、特别适合当奸臣的人,在英明领导手下混不长,迟早要被搞掉。

有一次,楚文王将相国召来,要求奖赏苋谆。相国提出异议说,申侯伯勤勉恭谨,更应该得到奖赏。楚文王说:苋谆多次以大义冒犯我,以礼法拂逆我的心意,虽然跟他在一起让我感到不安,但久而久之,我却因为他受益匪浅。申侯伯善于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么,他早就给我准备好了。我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逸,但久而久之,我也会因为他受害非浅。

楚文王要求相国授予苋谆五大夫爵位,又找借口把申侯伯赶走了。

像苋谆这么耿直的人,如果换个平庸领导,脑袋都不一定能长在脖子上;像申侯伯这么精明的人,如果在平庸领导手下混,一定很吃香。

楚文王

那么,作为游说家,应该选择忠、奸哪种风格呢?答案是:都不选。游说是为了临时合作,不必固化自己的风格,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遇到什么领导就以什么风格应对;他喜欢什么价值,就以什么价值进行诱导。这样,不论对方贤明还是平庸,都可表现出你的忠诚。

如果长期合作,要选志同道合的领导;三观不合的领导,不值得长期合作。这种选择倾向,既不是忠臣风格,也不是奸臣风格,而是圣臣风格。

二、谀言的用法:表现智慧。

“谀言”即奉承的话、赞美的话。奉承和赞美是同义词,只是一贬一褒。这里不论褒贬,都是中性词。

赞美只是形式,赞美中可赋予不同的内涵,比如:

母亲赞美孩子:“宝宝真聪明!”赞美中有期盼。

员工赞美领导、同事:“全靠某长领导有方,还有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才取得今天的成绩……”赞美中有谦逊。

李白赞美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赞美中有才华。

李白舞台照

在游说家眼里,这都是流于肤浅的赞美,体现不出智慧和竞争力。比如李白天纵之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士林中的名声却是“轻浮”二字。轻浮之人,不可深交,不可重用,这是他一生仕途不顺的主要原因。

游说时,为了体现与众不同的价值,赞美要“博而于智”,在渊博之中体现出智慧。什么是“博”?“繁称文辞者,博也”,就是要旁征博引,将见识、水平巧妙呈现出来。

赞美无非是赞美人、赞美事,赞美人最好针对他比较看重的优点,赞美事最好针对他比较得意的事迹。赞美的方式,吹捧不如评点,评点不如印证。你哪哪真好,我认为如何如何,这种赞美方式,除非你是顶级权威,否则分量不够。最好旁征博引,借用顶级权威的观点、案例来印证对方的优点、事迹,这是最有力的赞美。

一次,我去一家不大的公司做调研,刚开始老板怕泄露真经秘笈,不太愿意放开讲。老板介绍说,他们公司很难招到高学历的员工,管理人员从高层到基层都是内部选拔培养,学历不高,水平有限,不过都很敬业,也能担事情。

我附和说:“日本企业界的大神松下幸之助的做法跟你差不多,刚开始松下公司也很难招到高学历的员工,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培养上来的。这样的人有个好处,踏实,不娇气,用好了也能办大事。松下还说,‘学历就好比商品上的标签。论才用人要看品质,不要只注重标签价码’,‘公司的主力人物,往往不是知识最丰富的人,而是遇到危机时能超越本身的利害关系有所决策的人’。只要管理人员敬业能担事,学历高低没那么重要。”

老板听了很高兴,然后有意识地跟我讲一些他自己觉得做得对却又拿不准的事,我也有意识地引用权威观点、事迹予以佐证,对确实不太好的事,也引用权威观点给他指出来。谈着谈着,可能他觉得没什么真经秘笈需要保守了,我问什么,他都毫无保留地回答。

整个交谈过程中,我没说一句赞美之词,实际上赞美了。为对方做的事提供理论依据,就是最大的肯定、最好的赞美。

三、“平言”的用法:表现勇气。

“平言”就是坦率的语言,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藏着掖着,就像大厅的地板一样平,一览无余。

说“平言”要“决而于勇”,在果决之中体现出勇气。什么是“决”?“纵舍不疑者,决也”,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没有半分犹豫。这不仅是为了表现勇气,可能真的要有勇气。有时一句话没说好,吃亏上当,乃至丢了性命。

陈胜败亡后,秦嘉扶立楚公子景驹为王,派公孙庆出使齐国,邀请齐王田儋联手反秦。田儋接见公孙庆时,责备说:“陈王战败了,不知生死,楚国为什么不请示齐国而立新王?”

公孙庆义正词严地说:“齐国不请示楚国而自立为王,楚国凭什么请示齐国?况且楚国首先起事,当号令天下。”

田儋一听就怒了:楚国号令天下,岂不要爬到老子头上来?他一怒之下,把“不斩来使”的游戏规则丢到一边,砍了公孙庆的脑袋。齐楚结盟自然也玩不成了。

“平言”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讲的,要看对象,看场合,看势头,可以讲才讲。

刘邦晚年时,想让如意代替刘盈为储君,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叔孙通也是反对者之一,他私下求见刘邦,讲了一番换太子不利于天下安定的道理,最后说:“太子仁爱孝顺,全天下都知道;吕后又与陛下艰苦创业,粗茶淡饭地共过患难,怎可背弃?陛下一定要废去嫡长子而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诛杀,让颈上的热血洒在地上!”

刘邦一听他要以死相争,就软了口,说:“您别这样,我只是开玩笑而已!”

叔孙通立即抓住话柄,正色道:“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天下就会震动,怎么能用天下开玩笑呢?!”

刘邦无言以对,只好暂时打消了易太子的想法。

叔孙通剧照

单从这件事看,叔孙通说话的方式很危险,万一刘邦坚持己见,那叔孙通怎么办?真的让颈上的热血洒在地上?

叔孙通敢这样说,基于对刘邦的了解。刘邦“仁而爱人”“常有大度”,平时也很喜欢坦诚直率的交流,不可能因为意见不合斩杀大臣。虽然叔孙通言词激烈,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

在游说时,不能一味讲“佞言”“谀言”,“平言”也要敢讲,不过事先要评估安全系数,太危险就犯不着了。叔孙通“十易其主”,跟别的老板都没有讲过这么硬气的话,唯独敢跟刘邦坦率直言,这才是知道怎样说话的人。

四、“戚言”的用法:表现信用。

“戚言”即忧戚的话,也就是谨慎表态、有所担心的话。世上的事,总有难以预料的变化,你可以掌握一件事的变化规律,却无法预知所有干扰因素。良医治大病时,从不担保一定能治好;聪明人谋划大事时,也不敢保证一定成功。那些拍着胸脯说“包好”“包赢”“包赚”的人,要么是骗子,要么是傻子。

说“戚言”时,要“权而有信”,权衡利弊,计算胜负因素,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说,要进行“庙算”,以此知道成败概率。对失败风险考虑越多,越说明你下的功夫深;掌握情况越全面,你的策略、方案越可信。

怎样进行权衡呢?“策选进谋者,权也”,要提供多个方案供对方选择,每个方案有利有弊,指向不同目标,追求不同价值,就看对方喜欢哪种价值。古代谋士献策,常常同时献上中下三策,以供挑选。

比如,隋朝大臣杨玄感打算趁炀帝亲征高丽的机会谋反,谋士李密给他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带兵直上辽东,背袭征高丽的大军,让炀帝腹背受敌;中策是兵进关中,夺占西京长安,建立根据地;下策是就近攻占东都洛阳,但必须速战速战,如果久攻不下,炀帝的援兵赶来,就危险了。

杨玄感认为,下策才是上策,因为百官的家眷都在洛阳,如果失陷于敌手,难免影响士气。而且,避开洛阳不攻,显得没有勇气,难以服众。于是,他率大军强攻洛阳,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没有攻下洛阳。后来炀帝的援兵陆续赶到,杨玄感不敌,兵败被杀。

杨玄感

我看过不少类似的历史案例,几乎没有选“上策”的,要么选中策,要么选下策。这是因为献计人和用计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你认为的上中下,不是他认为的上中下。这更说明同时献上中下策的必要,如果只献一策,他不认可,就被否了。就像卖东西,同时提供高中低三档产品,成交的机会就比较大;如果只有一款产品,对方看不中,生意就跑到别人家去了。

五、“静言”的用法:表现底气。

“静言”就是心平气和的语言,其特点是“反而于胜”。“胜”是能承提、禁得起的意思,也就是有底气。用心平气和的语言反驳对方的观点,越显得底气十足。

在交谈时,那些毛毛躁躁、容易犯急的人,是因为底气不足。他们知道自己所知有限,经不起驳辩,一遇到质疑就上头,对相反的观点以及提出观点的人,恨得牙痒痒,就像见了仇人一样。相反,如果胸有成竹,就没必要那么激动了。

怎样反驳对方的观点?方法是“先分不足以窒非”。“先分不足”,就是指出对方不足的部分。“窒”是堵塞、使之不通的意思。对方做的事,不是处处都错,可能只是某个细节不到位;对方说的话,不是句句都错,可能只是某句话不符合逻辑。将对方的逻辑漏洞指出来,对方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