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谋略的增减变化,都要讨论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势”的权谋,发现对方的用心,了解隐微的征兆,然后再进行决断。
鬼谷子认为:“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即给对方制造危机,然后自己利用这种危机,便可以巧妙地扭转当前的局势,变被动为主动。
“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的话很精辟,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战略智慧。“危”只是一种非常的手段,“决”才是最终的目的。其主要策略是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攻其所必退,歼其退者。
用于军事上,这种智谋就是与势头强大、兵力集中的敌军作战时,不如采取避强攻弱的战术,攻打对方的要害和薄弱环节,分散强敌的兵力和注意力,然后集中己方兵力,加以痛击。
这一智谋,表面上看是舍近求远,实际上,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所以它离胜利更近,往往能取得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
有一个乞丐在海边上寻找食物,向一个打渔的人要一条鱼吃,打渔的人没有答应把鱼给乞丐,而是给了乞丐一根鱼竿,说:“我给你一条鱼,你一会儿就吃掉了,你下次还会找我或找别人来要鱼吃。如果我给你一根鱼竿,你就可以去钓鱼,自食其力,自己活下去。”这个思路实际上是和鬼谷子的主张是一样的,以关键处为突破口,治标治本。
在做事情时,若能机智地采用“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的方法,避实就虚,往往能达到趋利避害、机动歼敌的目的,轻松取得最好的结果。
在战场上,能够成功地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其中很有学问,而攻其必救人为地打破平衡是调动敌人、引导变化朝着对自己有利方向发展的最常用方法。“围魏救赵”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
公元前年,逐渐强大起来的魏国开始蠢蠢欲动,魏惠王派精通兵法的魏国大将军庞涓率领八万大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将有亡国危险,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当然应允,他派田忌为将,起用从魏国解救来的孙膑为军师,派遣大队人马出征。
当军队到达齐国国境线上时,田忌打算把军队直接开到赵国去,以解邯郸之围。
孙膑劝阻道:“且慢,将军先听我打一个比方。假如您去劝阻互相凶狠地斗殴的两个人,如果您只是阻拦他们手脚的话,即使您的力气再大,也很难劝阻打斗行为,而且难免会受伤。而若你避开双方的手脚,找个空当猛击其中一方的腹部,待挨揍的人捂着肚子跪了下来,那么原来互相殴斗的局面,也就会改变了。”
田忌不解地问:“军师,莫非您有高见?”
“现在魏国主力正在猛攻赵都邯郸,若与对方强战,胜负难料。”孙膑解释道,“但是魏都大梁(今开封)内军力相当空虚,守备无力,我们若直捣大梁,那么魏军主力必然会从赵国撤兵赶回去抢救。这样,我们既可解邯郸之围,又能狠狠打击魏军,不是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好得多吗?”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乃以大部分兵力直趋魏国,把魏国的国都大梁包围起来。
庞涓攻打邯郸本已指日可下,听说齐军要攻打大梁,只好放弃邯郸,慌忙调动魏军日夜兼程回国保卫首都。
当魏军赶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田忌、孙膑已在这里布下了伏兵。刚一交手,疲惫不堪的魏军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一仗,魏军损失了两万人马,庞涓因败自刎。
孙膑是一个掌握“变化”之术的人,他不直奔邯郸去正面攻击魏国,解救赵国,而是攻打了魏军的“必救”——魏国国都大梁,“攻其必救”迫使局势发生变化,既解除了赵国的燃眉之急,又狠狠地打击了魏军。
可见,“围魏救赵”的计策,正是“攻其所必救”的体现,不一定要直接与其交锋,只需攻打敌人必定要回身来救的虚弱的地方。以低成本、小代价,获得高收益、高回报。
鬼谷子,包装过的语言,才能让人深刻,学会这一招让你说话深得人心
鬼谷子,能说是本能,会说是本事,说好是学问,做个嘴巴富贵的人
鬼谷子,做事不可急躁冒进,稳,才是取胜法门,高手都这么处事
鬼谷子,凡谋有道,玩心眼的人都懂的一个道理,利益可以整合一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