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前世今生,全球留存9件元青花人物

但凡国宝必有传奇,今天的故事就从七十一年前一桩价格令人啧舌的买卖说起。那是一九五零年十月的一个傍晚,南京的古董商人叫陈新民,他在街上溜达,当时街边有不少的小贩在摆摊做生意。而就在陈新民走过一个地摊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地摊儿上的一只陶瓷瓶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蹲下身,拿起瓶子把玩了起来之后,他决定买下这个瓶子。

这个梅瓶花费了十根金条。几乎是他当时全部的家底了。一九五零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十根金条的值多少钱?可是这个陈新民居然就买下了一个瓶子而已。这是一只梅瓶,名叫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现如今它作为国宝,准确地说是镇馆的国宝珍藏在了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市博物馆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珍藏在这里。作为镇馆之宝,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打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之后。每天慕名前去欣赏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因为除了镇馆之宝这个身份名头之外,这只梅瓶还有一个身份,人称天下第一元青化。

元青化就是元代的青花瓷,当时只有江西景德镇有这个工艺。那对于这种工艺的价值,二零零五年在英国伦敦拍卖会上曾经拍过一件元青花瓷罐鬼谷子下山,当时成交价格是一千五百六十八点八万英镑,折合当时人民币高达二点四个亿。到今天为止,那也是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然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估价是十亿人民币。

元青花现存不多,但工艺高超,是景德镇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众所周知,元朝是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庞大帝国,他们凭借战马和弯刀不仅统一中原,而且征服了西亚和中东,西边最远甚至打动多瑙河畔。而就在他们征服西亚和中东的时候,当地人广泛使用的一种白底蓝花的陶器引起了元朝贵族的浓厚兴趣。这种陶器在学界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做伊斯兰陶器啊,这是因为西亚中东的人呢大多都崇尚蓝色。

当时中国人的制瓷工艺就已经走向成熟,而瓷器比陶器那就精美太多了。所以蒙古贵族是看不上陶器工艺的,他们对于这个伊斯兰陶器感兴趣,是因为这种陶器的外观,它的颜色。白底儿蓝花儿。当时景德镇的瓷器因为工艺精湛成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远销世界各地了。但是在外观颜色上却没有蒙古族人想要的这种白蓝结合的设计。

一二七一年元朝政权正式建立之后,他们很快就在江西的浮梁县专门设置了一个管理全国共磁的官办机构叫做浮梁瓷局,而这个浮梁瓷局的工作只有一项,那就是专管景德镇的瓷器督造。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当时真不是一般的重视啊。可是刚开始工匠们是怎么试都弄不出来,那个蒙古贵族心目当中那种蓝天白云伊斯兰陶的那种色彩。

经过多方尝试这才发现是原料不对,既然伊斯兰陶是西亚流行的东西,那就从西亚进这种颜色的原料呗。果然当一种叫做青花钴料的原料,从西安运来之后,那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景德镇的工匠成功烧造出成熟的一个装饰性的青花瓷。

蒙元统治者完全被这个青花瓷给深深的折服了呀。然而时间没有过去多久,这个蒙元统治者又给他们出了新的难题,他们嫌这个景德镇上交的青花瓷产品个头都太小了。工匠们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还得从原材料上下手。几经艰辛他们终于在一个叫做高岭村的地方发现了一种高品质的原材料。没错那就是高岭土,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发现将高岭土和磁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去烧造瓷器,这样烧出来的瓷器不仅硬度远远超过之前的瓷器,不易变形,而且还通透洁白,釉面更加的莹润光洁。

青花瓷一下就完美了。所以制瓷界有一种说法是,高岭土真正成就了元青花。元青花上面的绘画它融写意和白描于一体,人物传神,层次丰富。即便在纸上画,也很难画出这么精美的画作,更不要说在瓷器之上啊,更何况在元代之前,中国的各大窑口都只是捎着单色釉的青瓷,而几乎没有在瓷器上绘画的经验。可是元青花的人物绘画词一经出现却都是大势手笔,完全没有匠人气息,或者说根本就看不到探索的痕迹。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个谜呀。而且这个谜团至今也没有解开。我们说具有神秘色彩的东西呢往往更具有吸引力,这应该是元青花梅瓶他们这之类的东西能够估值那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当然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这些人物绘画作品可能是因为过于完美,所以他给后人的馈赠也极为吝啬。全球留存下来的元青花人物绘画作品总共加起来一双手都不到,九件,其中七件流失海外,咱们国内只有两件,所以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成了国之重宝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