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第一个探索宇宙和修行观念的人是谁呢?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探索宇宙的第一人,绝对是创立道家学派的老子,但,实际上,在老子之前的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探索宇宙了,我一直纳闷一件事,老子是怎么悟道的?在正史中的他,只是周王朝的一个图书馆管理员,虽然是饱读天下书,但说实话,图书管理员真不是什么特殊的职位,诡异的就是,到了春秋末年,老子好像突然悟道一样,留下了传世经典《道德经》之后就一路西行,再之后,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到了这里,就出现了这个让人纳闷的问题,老子到底是怎么悟道的?难道在他西行之前就有人指点过他吗?还是他在做图书管理员时,发现并学习了一本来自于上古时期的奇书?
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调查不清楚,但是春秋时期的人绝对清楚,因为在春秋时期真正盛行的不是道家思想,而是黄老道家,黄老道家属于道家思想的分支,最重要的是,其中的“黄老”代表的就是黄帝与老子,而黄帝生于上古时期,老子属于春秋末期,显然,黄帝要比老子来源更早,也就是说,真正的道家思想其实是源自于黄帝的思想,或者是说,老子继承的是黄帝的思想,这么来看的话,帮助老子悟道的这个人就是黄帝,但有一点,始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既然道家思想源自于黄帝与老子的观念,既然真正的道家思想应该是黄老道学,那么除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外,黄帝所书写的经典是什么呢?从古至今,无数学者一直在研究这本消失的黄帝经典,没想到,机缘巧合之下,它竟然出现在了我们这个时期。
黄帝的经典
这部经典还是出自于我们熟悉的马王堆汉墓,年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针对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活动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就在人们以为不会再有什么重大发现的时候,马王堆汉墓的三号墓涌出了大量的帛书和医简,帛就是一种丝织物,在书简和纸张没有盛行的时候,人们习惯将文书与经典记载于帛书之上,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帛书版本的《老子》和两幅古地图,这两幅古地图后续有机会我们还会说到,今天我们要说的黄帝经典就隐藏在帛书版本的《老子》之中,帛书《老子》出土后人们发现,它与传世版的《道德经》有些相似,帛书《老子》共分为甲乙两本,真正让人震惊的就是其中的《老子乙本》,因为在这其中记录了一类消失的古书——《黄帝四经》,真正的“道”就在这本《黄帝四经》之中。
《黄帝四经》并不是一本书籍,而是一类书籍,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黄帝四经》就包括《经法》、《十大经》、《称经》与《道原经》,大概共有多字,台湾史学家王寒生先生特别喜欢研究黄帝,为此还创建了一个叫做“轩辕教”的组织,他听说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之后,恨不得立马飞回大陆,但奈何当时海峡两岸还未通邮,无法看到真迹,几经周折,王寒生终于拿到了经书的复印件并连夜解析,并且为此还写下了一本书籍,在这本书籍的序言中是这么描述的:“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之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如果我们仍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纵然再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了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了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幸福!”
道的形成
在《黄帝四经》出土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道”这个观念最早出自于《道德经》之中,其中记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先天地而生,无时无刻的运行在宇宙之中,它创造了天下和万物,这个道类似于一种能量,相当于西方的原子说,同样的描述在《黄帝四经》中也有,黄帝认为道虚空无形,无边无际,万物都依靠它生长,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生死成败都由道决定,而且,黄帝也认为,想要把握住“道”,就要把握规律,或者说,道就是一种规律,之后还有记载,在《黄帝四经》的表述中,也认为道是先天一气,它看去混混沌沌,窈窈冥冥,浑聚昏暗,如一谷仓,之后,道又划分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离析成为了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相互更迭推衍便有了万物的生成。
根据对道的理解,黄帝还写下了一套控民的方法,他认为治国的方针应该是这样的: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贤能,敬仰自己,之后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授予官职,第三年要使民富足,如此一来,到了第四年就可以发号施令了,这样也就已经开始掌控天下了,第五年再用法律来治理百姓,在严峻的律法下,第六年百姓就有了敬畏的心理,到了第七年就可以指挥百姓出征了,首先是顺应民心,然后激励百姓,再避免征税,让百姓敬佩,之后发号施令让百姓试着顺从,之后开始设定法律,有罪必罚,不可姑息,再之后百姓有了畏惧心理,就会产生敬畏,最后就可以让百姓出死效力了,这样的心智可不像是我们所认为的上古时期,那怎么才能把握“道”呢?这个黄帝也说到了。
掌握大道
早在上古时期,黄帝就已经预见了未来的发展,他认为掌握道的发展无非两种,第一种叫做遁世,第二种叫做入世,遁世就是修行,了解天地变化,找到天地规则的弱点,然后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去超脱,这一点就是后世的神仙学,也就是道教所继承的部分,与之相反的入世就是帝王学,在这一处说的就是要能够通过掌握规律去掌控天下,知晓天地的变化规则,它们之间的分别就是,一种是遁世做仙人,远离世俗,一种是入世做帝王,深入世俗,那怎么才能够把握规律呢?怎么才能够掌控大道呢?这一点,黄帝也记载下来了。
在上古时期,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因蚩尤武力高强,其部下又极为善战,黄帝的轩辕氏找不到破解的方法,这时有人说,天道中正而确当,日月也是沿着恒定的轨道不停地运行。天道、日月的运动是从不懈怠的,它们显示于人类的便是这种恒定的法则。如同天道、日月的运行一样,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是有一个极限的,也是遵循着盛极而衰的规律,所以,可以通过怂恿其欲望而尽其淫溢,当他淫溢到了极点时就会走向失败。今其盛盈至极而使之走向衰落,增益之而使之转向衰竭。多多给予他而使之贪婪遇害,尽量施赠他而使之挥霍得殃,弛缓之而使其懈怠。使之优裕荣耀而尊显,然后收捕之而治其罪;不断地使其尊显高贵,然后一旦动手倾覆他就无可救药了。
在与蚩尤交战了六十次还未成功时,有人说,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上下一心作好准备。我将借着蚩尤所行的逆事,满足他的欲望,勉励他去尽力做坏事,促使其恶贯满盈。你什么也不要说。居上位的人只需端正己心,在下位的人只需静定其意;端正己心以待天时,静定其意以伺人事,天地为之建立名分,万物随之而生,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天道是永恒不败的,逆与顺都各有分际。不要惊慌,无需恐惧,蚩尤倒行逆施的恶行就会得到惩治了,其实从这些描述中就可以看出,黄帝与蚩尤战争的成败其实不是在战斗本身,而是在于天道的变化,就像是古人常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同样的话在各国的思想家的口中都一样,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说过:“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这一篇出自于《黄帝四经·大经》中的“正乱”篇,它还为我们揭露了一个真实的黄帝。
黄帝擒住蚩尤之后,剥下蚩尤的皮制成箭靶,令人射之,射中多的给予奖赏。剪下他的头发来装饰旗杆并将这种旗帜高高地悬挂,标之为“蚩尤旗”。在他的胃中用毛塞满制成皮球,令人踢之,踢入坑多的给予奖励,把他的骨头剁碎,掺在加苦菜的肉酱中,再往下我们就不说了,有点恶心,之后黄帝又说:“不要废坏我所立的禁规,不许倾倒我所赐给你们的肉酱,不要扰乱民心,不要背弃我所秉执的天道。废坏禁规、扰乱民心、弃绝天道、违背信义悖逆天时,明知不对却一意孤行,违犯法度和天道,专断无常,肆意行事,未受天命而擅自兴兵,这些都将受到像蚩尤一样的惩罚。于是制成蚩尤的模型,使起弯曲背脊,披枷穿锁,容色居丧呆滞,伏帖地充当地下支柱。”
除此之外,在《黄帝四经》中蕴含的知识还有很多,天地之间有永恒不变的法则,这种法则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骄横凌人、逞强斗勇、好弄阴谋的国家必有祸灾,悖逆天道的恶行正在势头上的时候,有谁肯去正面的抵敌它呢?无人抵抗它,它就会变本加厉,到时,天道自然会倾覆它,我们旁边的大漂亮国好像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其中还说明了用人的道理,语言是人内心的标志,表情是人心理的外化,气质是人心灵的表露,所以,接触一个人时,最重要的是观察,如果言行一致,那么就可以重用,关于遁世的大道,我们简单来说一下。
书中的原译文是这样的,道的中心精神,一般人是无法领会的,它的终极目标,一般人也难以实现。只有圣人才能在无形之道中看出有形之道,在无声之道里听出有声之道,在虚静之道内觉出道之实在,然后,他能进入太虚,与天地之精气相通。他与道合二为一、它们相互融合,周流不止。这种人可以说明白了万物之本体,明哲之人能观察到宇宙的深远之处。他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得到别人不能得到的东西,这样的人,可以说对微妙的东西有很深的洞察力,这个与我们之前所讲的《道德经》一致,洞察规律,是得道的关键,怪不得古人都喜欢打坐、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