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文兵法之人性第三上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鬼谷子文兵法之人性第三(上)

局中必然是人,世界会千变万化,朝代也会不断更迭,但是人的本性始终没有变化,这就是贪婪和恐惧。鬼谷子讲一切的计谋、一切的局都源于对人性的把握。因为设局就有设局人、棋子,因为是兵法又必然涉及到人命,所以这一切都离不开局内和局外人的心态,这就是心理战。心理战的核心自然离不开人性。我今天就来讲一讲人性。

在我国的诸子百家中一直在争议人之初性本善恶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人性本善。这就是儒家的思想,叫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人一生下来是善的,性格都很接近,但是通过后天的教化以后,差别就大了,说明一个人在后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儒家他是一个: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采取守仁修身、守孝齐家、守礼治国、守忠效君的理念,行中庸之道,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路,发誓不为名相则为名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性既然本善,就要不断教育,倡导良好的风俗,以道德教化民众,也就是以德治国的开始。

二是人性本恶。这就是法家。但是最早提出人性本恶的却是战国时期的儒家荀子,因为荀子教出了商鞅,后来法家的整个体系都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的,既然人性本恶,那就要制定法度,去约束,去管理,去处罚,目的就是通过严苛峻法让百姓变成好人,也是依法治国的开始。

三是人性本无善恶。这是道家的思想,认为善恶一体,互为阴阳。鬼谷子在开篇“捭阖第一”里就说的非常清楚:“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就说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来自阴阳的变化,它的名字,他的从生到死,都离不开阴阳,圣人通过了解万事万物生死的关键,进而了解人的心理,发现事物细微变化的征兆,掌握这些预知一切事物吉凶祸福的规律。鬼谷子进一步讲这一规律就是贪婪和恐惧。

贪婪就是阳,也可以理解为善。鬼谷子接着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即贪婪的善有9种情况。其中富贵、显名、长生(寿)为最。

恐惧是阴,也可以理解为恶。“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始”。即恐惧的恶有10种情况。其中死亡、贫贱、刑戮为最。

人性本无善恶,鬼谷子认为既要用捭的方法来教化民众,放大善的力量,使贪婪被善包裹起来;要要用阖的方式抑制恶,通过法律、法规去规范民众,让恶消除。

但是在文兵法中,正好相反,因为《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在战场上就要“虚则实之,实则虚之”。那就是:对于善要用“阖”的手法,无限地放大善,使他成为贪婪,再把贪婪无限制地放大,放大到敌人忘乎所以,应了那句话叫“要让他灭亡,先让他猖狂”。对待恶要用“捭”的方式,让敌人恐惧再恐惧,恐惧到听我的摆布。也应了那句话叫“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当人性被运用到战争以后,就会因针对不同的人而发生很多变化:

第一是君王。君王是文兵法的主战场。因为君王的权利很大,如果抓住了他就掌握了主动权。我们看看整个春秋战国直到先秦,为什么那么多的对改变历史起到关键作用的能人志士,大都去了秦国,而秦国在儒家的眼中是残暴的象征?虽然这些能人志士一开始去的大都是魏国,如商鞅、范睢等。因此,我们可以讲判断一个帝王的第一要素是志向,有一统天下和能力的志向。从用商鞅的秦孝公、到用张仪的秦惠文王,再到用范睢的秦昭襄王,最后到用李斯的秦始皇等等。其文兵法就是要让君王的贪婪要向志向转化。因为贪婪会看小利,志向会看大局。齐国的衰败源于吞并宋国就说明了这一点。

约公元前年,齐国趁着宋国内乱,发动了灭宋之战。在吞并宋国后,齐国旋即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讨伐,并差一点亡国。苏秦告诫齐王千万不能吞并宋国,当他在狱中听说齐国其攻打宋国后,大哭,随后就是五国伐齐,燕国的乐毅一下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几乎灭了齐国。使当时的第二强国齐国一下子走向了衰败。

其次,国君一般都有两大贪婪和一大恐惧,用于兵法,百试不爽。两大贪婪是土地和女人。在这方面,张仪是运用这一计谋最好的榜样了。特别是张仪通过归还楚国里土地问借口,三次欺骗楚怀王,破坏了齐楚的合纵,至楚怀王客死他乡,也迫使屈原投河。这些纵横家们也通常是用土地和美女设局,请君入瓮。直到现在的很多老板也是这样,只要听到有人给他便宜的地,那也是控制不住,导致很多老板因此而资金链断裂,或跑路、或自杀的很多。其实这和两千多年前的楚怀王没有什么差别。

一大恐惧就是篡位。以篡位为由,是离间君臣关系的一大法宝,屡试屡验,不论过去君臣关系如何的铁。前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秦惠文王继位,这时,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后被处以车裂之刑,令人扼腕叹息。乐毅是整个春秋战国不可多得到战将,也是常胜将军,曾经帮助燕国攻下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齐国到谋臣田单用反间计,说乐毅在齐国打仗,拥兵自重,拖延时间想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燕惠王害怕就派人接替乐毅,让乐毅回国,乐毅识破,不敢回燕国,就逃到了赵国,结果齐国又把丢失的七十余座城市又夺回去了。燕惠王非常后悔。

第二是大臣。大臣通常用名和利。也几乎是百发百中的。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太子、丞相、大臣被收买的都比比皆是,可以看出一个腐败的国家,是没有战斗力的。鬼谷子在《抵巇》篇里就讲,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缝隙,比如“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就是说:如果国家上下不一,上没有圣明的君主,公侯丧失道德,大臣整日谗言,贤臣得不到重用,圣人逃跑隐藏,贪图利益和弄虚作假的人兴风作浪,君臣相互猜疑,国家纲纪土无人遵守,民众之间发生争斗,父子关系反目为仇,这就是国家大乱的征兆。造成这种状况,通常用名利即可。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熊横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一生要么是在做人质,要么就一直委曲求全,把国土割让给秦国,在割地卖国中死去。

谣言是毁灭大臣和大将的做好方法,也是毁灭一个国家的方法。谣言与战争是近亲一样,谣言与政治也是姐妹。谣言堪成检验社会治乱的唯一标准。在《鬼谷子·权篇》中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就是说嘴可以用来吃饭,但是不能用来胡说。说话是有忌讳的,金虽然很坚硬,但是众人的谣言却可以说化金子,这是因为众人说话都不承担责任的。而谣言通常以童谣的形式出现,非常诡异,因为儿童纯真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年,有童谣唱:“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他以为是危险来自北方的胡人,诡异的是后来继位的是胡亥。很多时候古代并不被视为谣言,而是当作谶语,有预卜未来吉凶之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