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一篇推文说过,上古的修炼和后世的修炼有着极大的区别。《老子》可以看作一个分水岭。《老子》以前,修炼是统治者群体的特权,民间当然也有修炼者,这是可能民间的修炼者是自然发生的。民间修炼成功的人圣者,往往会被统治者找到并委以治理国家的重任。老子把上古修炼秘典用《老子》这部书传到民间,从此民间修炼成为了主流。但是,民间能够读懂《老子》的人太稀罕了,以至于通过《老子》修炼成圣的民间人士其实并不比上古时期没学过修炼的民间自然而成的圣人更多。
民间缺乏传承,仅仅读书,读着读着,就读歪了。
《老子》可以看作一部个人生命修炼的教材,但是如果设定了一个生命修炼的目标,然后从《老子》中找修炼之法,那么就错了。《老子》就算作为一部修炼秘籍,也是一部不设目标的修炼秘籍。而且一旦有了目标,《老子》就失效。《老子》既是薛定谔的猫、打开了就坍塌,又像是封装好的胶卷,见光了就失效了。这用文字很难描述。老子和庄子在写他们的著作的时候,也一定苦恼过。他们的思想一旦用文字表达,就一定失去原义。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就一定有观点,即便他说我的观点一定不要当观点,在读者看来,这个不要观点的论述本身就是一个观点。当《老子》说出“无”的时候,读者得到的“无”的信息,在思想里所形成的“无”的概念,其实已经有了概念。实际上后世以《老子》为理论基础的修炼体系,也真的把这个“无”当作了一种追求目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这句话被反过来当作个人修炼过程: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自然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万物为有形为后天,而修炼者则从有练到无,从后天返先天。而从《老子》的本意来说,这是不成立的。物从无聚为有,从低密度聚为高密度的过程,是个能量散失的过程。汽凝为水,需要外界的低温吸收掉其中的能量,水凝结为冰,则需要更低的外界温度吸收掉水里的能量。反过来,要把冰化为水,得向冰输入能量,加热冰才能让冰化为水,再加热,才能让水化为汽。宇宙之虚无逐渐凝聚为有形的星球,是能量散失的结果。凝聚的时候散失了多少能量,那么要让其回到虚无的状态,就要吸收多少能量。能量的散失是自然而然的。太阳向地球的辐射,是太阳在自然地散失他的能量;地球也一样向着宇宙空间散失着能量,但是地球因为有太阳照着,所以地球可以维持着能量的平衡。人把固态的食物消化成糊状的半液态的精微,需要能量,把精微转化为能量(气),也需要能量。人一旦开始了生殖、进入了不惑之年有了强大的理解力和思维力等等的阶段,人的能量消耗将开始渐渐大于能量的获得。生命的倒计时就开始了工作。炼精化气,需要炼精的气能够源源不地供应而且练气所得的气不仅要完成生命的一切活动所需,还得有大量的盈余供应到炼精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得有盈余储存起来或者用于改善身体的有形的肉体的品质。几乎所有的修炼理论都认为:宇宙中的能量有的是,大得很,到处都弥漫着能量,关键是人能不能直接或者通过某些特殊的介质吸收为我所用为我所有。正常的人只能通过食物获得所需的能量,这个效率太低,赶不上人的消耗。修炼者就是要通过修炼之法绕过食物的过程而直接吸收天地宇宙的能量。当吸收的天地能量达到一定的值,就能够进行“炼精化气”等的逆自然过程。问题是能量是自然向外发散的,如何能够做到吸收呢?如何对抗能量发散的自然法则呢?《老子》之后的修炼家们想出了很多很多办法,而几乎所有的方法都冲着一个目的,向宇宙自然索取精华、索取灵气、索取能量。《老子》却一个字也没提到向宇宙索取精华、灵气和能量的方法。甚至连这个目标也是反对的,怎么可能给出这样的大法呢?那《老子》有没有个人修炼之法呢?当然有。《老子》目标读者是天下的管理者和他们的接班人,这些人要是没点特殊素质和能力,怎么可能做好这个职业?《老子》是帝王术教材?是又不是。《老子》不仅是帝王术,也是修道大法。不得道而得帝王术,驾驭不住,即便做了帝王,未必是好事。就像前文所说,《老子》不设价值观,而且要卸载人的固有的已有的价值观体系。修炼一途也一样。一旦有了修炼目标,那么一定修不成。这很难理解,有目标就修不成,没目标难道盲修?看天吃饭,等着天降神通?等着仙人点化?这就很玄,需要修者在有意识的求与无求之间找到那条似有似无的分界线,似乎有所求,又无所求。这种状态后世的一些武学高手有点心得:只管练,不管得,就等着功夫自己找上身来。这一等或许一年两年,或许十年八年,或许五六十年,或许穷其一生也没机会……感觉功夫上身也没必要得意,或许只是错觉,功夫没上身也没必要失望绝望,或许早已经功夫在身而不自觉。原先有所求要卸掉自己的所有所求。然后不要试图走捷径不要试图修炼什么功法,而是老老实实跟着《老子》说的做,一直做下去,无所求不去想,或许一年两年,或许十年八年,或许五六十年,人也就有了足够的能量让自己悟到大道,有足够的能量让自己可以为天下之主,有足够能量让生命不再衰老,有足够的能量支持着自己成为圣人……《老子》是如何解决人的能量流失问题?如何实现能量回流至人体内的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能量不断流失的过程,等到能量用完了,也就死了,死后物质身体不再有生物能量支持,就缩成一团,密度变得很大,肌肉骨骼关节都变得僵硬。这是天道规律。顺着这个规律过一生就是所谓的“顺则为人”。实现了能量不再流失,反而回流人体,这是逆天而行,是违背天道规律的“逆则为仙”。在人这个系统中,神思就是天。人一旦产生了“修炼目标”这个念头,就是有所为,就是逆天道而为,那么一定就不会有收获了(养病还是可以的)。“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这一句话里的“德”、“仁”、“義”、“禮”四个概念中的社会属性去掉,只留下其本义的话,《老子》修炼体系的第一法就出来了。“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瞄准着道,一直行在道上不偏离为德。“仁”:对别人付出而不求别人的回报,为仁。“義”:以得到回报为目的的付出。或者得到必予以回报。“禮”:只得到而不付出。“上德”就是行进在大道上,只管前行不管前面的目的地也不管前面有没有目的地;“下德”就是行进在大道上,但是给自己设了一个目标;“上仁”是只管付出没想过回报,连付出的目的都没有产生念头;“上义”是堂堂正正地为得到回报而付出;“上礼”是以堂堂正正的理由得到。再把一个隐藏着的存在者——当他是天道的代理人——代入,就可以看到了人的不同行为所得到的回馈:上德,没企图;下德,有所图;上仁,没企图;上义,有所图;上礼,……没回应。只有被天道判为无所图的行为,才可能被天道所认可,也才有可能获得逆天道的机会。修炼者应该怎么选?只能选择上德和上仁者,才可能有修成的机会。《老子》的二至四章,可以看作是修炼者的筑基大法。“得一”章,以能量输出建立规则。规则是由能量建设并维护着的。没有能量的输出,就没有规则的建立,没有能量的维护,规则就不会得到持续的维持。修炼者要建设的规则是能量的逆向的规则,要维持的也是这个规则。这个规则的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亲自动手,在身外之物上动手建立秩序。或者在自己身上建立规则。“上士”章,用前人总结的规则和自己实践的规则进行比较,用前人的经验修正自己的感悟。修炼的原理和方法实在太简单,而在当时的管理者看来太过荒唐,所以才会被取笑。“反者”章,是《老子》修道大法的真正秘密所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所以:“是故物或損而益,或益而損。”这里可以理解为人对外做功,向外输出能量,比如做一个器物,是一个自我的生物能量损的过程,这个能量通过劳动传达了劳动的对象,劳动的对象因此而发生变化,得到了这个能量。看起来人是受损的过程,物是得益的过程。因为“反者道之动”,所以人因为造物的损,反而受益。人得到物,看起来受益,其实反而受损。人的修炼,就是一个找到一个正确的向外输出自己能量的途径,说白就是一个让万物,让人类社会因修炼者的能量输出而变得秩序的过程。《老子》十三至十七章,是修炼者的进阶之法。“道生”章,“道生之”句,道究竟生了啥?如果把“之”字后面所省略的宾语给补上,那么一切都明白了。如果这个被省略了的词是“气”,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能量,是不是这一章就很好理解了?“天下”章,是如何正确用气,做到不漏气、不浪费的方法。“使我”章,指出了走捷径不是修炼之道任何不务正业专门求道或者有所求的捷径,都不是正道。“善建”章,修炼者的能力提升,所能承担的责任也可以随之加重。有句俗语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个人修炼境界没能达到和承担的责任相匹配的状态而强行承担更大的责任,必然不是好事。《老子》四十八至五十四章,修炼者的阶段性总结和自省,安全度过这个阶段,修炼进入成圣的境界。“道沖”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或许就是后世“结丹”的感觉吧。“天地”章,修炼者和天地之间的能量交换就像橐龠一样,自主地形成了一个系统。“浴神”章,不管进还是出,能量都是源源不断的。“天長”章,修炼者自由的境界和永生的可能。“上善”章,没到这个境界,就别把自己当水。水最能藏污纳垢,能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章,不要滥用自己的超能力。用了就没有了。“载营”章,圣人的六条自检标准。劳动和修炼不可言说的秘密——没人会告诉你的终极修炼秘诀修炼人生的春夏秋冬要修炼,就得先了解自己的身体——说说物质的身体要修炼,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气”体——说说自我的能量体(上)要修炼,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气”体——说说能量生命体(下)要修炼,就得先了解自己的“神”体——说说信息生命体扒一扒修炼这事儿以及上古道家的修炼可能让绝大部分人失望的上古修炼动态宇宙观——天下独此一家法无定法——不设价值观的方法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