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
这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战争的胜败,往往决定于策略的高下之别。秦与六国的争雄,也可看作是它们各自所采用策略的对抗。正由于策略在战争中的这种重要性,所以在一国之内,围绕一种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抉择,也就必然是审慎而艰难的。这篇文章描述的就是这样一次在秦国内部围绕战略问题而发生的宫廷论争。
古文观止第四卷第2篇《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秦策
咱们聊了苏秦,这一篇则是关于张仪的。这两位算是战国纵横家中最光彩夺目的双子星,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俩各自单独立传。不过战国时代群星璀璨,纵横捭阖者何止二人,本文的主角司马错也是著名的纵横家之一,他就秦国扩张方向的问题和张仪发生了争论。
1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是秦国人,战国中期名将,他的八世孙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张仪是魏国人,传说他和苏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因为帮助秦国和魏国周旋而受到秦惠王重用。战国时士在各国间的流动非常频繁,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反观春秋,关于士的记载就没有那么多,一般都是各国公子、大夫到他国任职,而且大多是非正常流动。比如伍子胥就是典型。
秦惠王就是不搭理苏秦的那位,他虽然把商鞅搞死了,但保留了商鞅变法的成果。秦国国力日强,从被动挨打走上了主动扩张的道路。
“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司马错和张仪意见发生了分歧,司马错想南下伐蜀,张仪想东进伐韩。
▲秦国与韩、赵、魏地理位置
“王曰:“请闻其说。””
秦惠王说:你们都说说吧。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进攻蜀国,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理由吧。”
2
“对曰:亲魏善楚。”
张仪说:我们的大方向应该是和魏国、楚国亲善交好。这两个是临近的强国,要和他们搞好关系。
▲秦国与楚、魏地理位置
“下兵三川。”
这时出兵三川。三川指河水、洛水、伊水流域,实际就是韩国的范围了。
▲三川的地理位置
“塞(sè)轘(huán)辕、缑(gōu)氏之口,当屯留之道。”
轘辕、缑氏都是山名,轘辕山属于嵩山山脉,在洛阳东南,山中有轘辕关,是韩国通往魏楚的捷径要冲。缑氏山在轘辕山以北,是周国的门户。屯留是韩国北方重镇,有三晋通衢之称,自然是韩魏赵三国门户了,东接太行,后来秦人攻赵,廉颇的主要防线也就在这一带。
我们攻占韩国后,就可以阻塞轘辕、缑氏山口,挡住屯留要道。
▲屯留的地理位置
“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韩国虽然是小国但武器装备非常精良,又经历申不害变法,经济实力不错,是个小刺猬。咱们自己搞它有点费劲,而且他国还有可能来救援。所以我前面说”亲魏善楚“现在用上他们了。
首先魏楚别来捣乱,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让魏国断绝南阳的通路,这样北方的援军就过来了。楚国进军韩国国都南郑,吸引韩国主力部队。
“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
咱们就可以攻下新城宜阳,兵临二周城下,讨伐周王的罪行。
二周指东周、西周,但还不是东周、西周,这有点乱。简单区分一下,周发源于岐山,商朝时是西方诸侯,称为岐周。周文王时在丰水两岸建丰、镐二城,武王伐纣定都镐京,是宗周。三监之乱后,周成王令周公旦在洛水边建王城、洛邑二城。后来平王东迁洛邑,是成周。镐京那段历史就是西周,洛邑这段历史就是东周。
到了战国中期,周考王要分封自己的弟弟姬揭为周公,实际上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已经非常少了,这些年又陆续赏赐出去,到了现在就只有洛邑和王城周边地区还在自己手里,这样了还搞分封,就只能把弟弟分到王城,这就是周公国。到了周显王,他的弟弟姬根得到韩、赵支持,发动叛乱。没办法,周显王就把自己剩下的土地封给了弟弟,成为了第二个周公国,自己只剩下一个王宫了。如果周朝后来没有灭亡,再分封可能就得一间房一间房那么分了。
姬揭的周公国在西边,称为西周公国;姬根的周公国在东边,称东周公国。这就是所谓的东西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