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蕴含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儒、道等各家共同的经典。
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万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厚德载物,而不阴险算计。
人生有尺,过则为灾。
适度的精明,可以守护自己的利益;阴险狡诈,则害人害己,有失德行。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为人处事,你可以精明,但不能阴险,唯有厚道,方能长久。
易经提醒:人,可以精,但不可以“阴”、不可以害人!
易经智慧: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古语有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厚道之人,看似愚笨,实则聪明至极。阴险之人,看似聪明,实则贪得无厌,容易惹祸上身。人这一生,是忠是奸天会辨,是恶是善天会判。要知道:厚道是精明的最高境界。
投机取巧赢一时,为人厚道赢一生。
偷奸耍滑,终将失去更多;阴险狡诈,终会遭遇恶报;一味满足贪欲,注定没有好下场。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
世上最聪明的人,便是厚道之人。厚德载物,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以诚相待,赢得人心。
这样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更能获得长久的成功。
易经智慧:算计别人,就是算计自己
为人处世,真诚第一,心若善良,诚心所致,便可感动天地,金石为开。
若是心存恶念,算计别人,终究会算计到自己身上。
人活于世要明白: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古语云:“算计莫过头,过头天必收。”
一个人越是算计,越容易失去。
想方设法算计别人,处心积虑陷害别人,实则算计了自己。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无论何时,都不该为了利益,而算计别人,更不该为了算计,而失了德行。
德行好,福气深;德行不好,灾祸降临。
做人,德行是根,做事,良心为本,做事之前先做人,厚德方能载物。
易经智慧:人,可以精,但不能阴
真正的君子为人厚道,不流于浅薄;内心朴实,不攻于算计。
做人,可以精明,但绝不能有阴险狡诈的企图。
精明,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高明;阴险,是一种虚伪,是无德无品的恶行。
人心向善,便有善报;心中是恶,便有恶果。
所有好运与福报,皆来自于自己的德行。
人有厚德,必有厚福。
在这世上,厚德之人,身在何处都会受人尊敬;无德之人,走到何地都会令人厌恶。
做个精明的善良人,为自己的利益精打细算,但千万不要以伤害别人为前提,才能远离是非灾祸。
将厚德放在第一位,把人品当作自己的底牌,便可过好此生。
厚道之人,不是愚笨,而是他们有更高的德行。
在利益面前,厚道之人,能守住心,得上天眷顾;不厚道的人,则易迷失,招惹祸患。
厚道,是人之根本,行厚道,积厚德,方能养厚福。
人生在世,可以不留名青史,但一定要品行端正,活得问心无愧。
“读万卷书不如读真经一部”,就是说的《易经》
自古以来,那些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做对人生决策从此平步青云的成功人士,都是把《易经》列为必读之书。
比如像孔子、鬼谷子、诸葛亮、王阳明等人,他们每一个人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有过不同的功绩,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40岁之前熟读《易经》。
《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读懂了《易经》,也就读懂了最高级的为人处世:“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对朋友太客气,反而会让关系疏远;“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才能没有祸患......《易经》可以启迪智慧,提供关键时刻的破局之道:处于逆境中,我们会明白“否极泰来”;生活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我们会知道“有损有益”......
它可以教会我们,要如何按规律办事,做出正确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易经》可以告诉你,根据今时今日的条件,如何选择才是最正确的。每选对一次,成功几率放大10倍、20倍。
我经常听到身边看易经的朋友抱怨说:古书文言文看不懂,解读得很无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实际生活中啊等等问题。因此,我总是会向他们推荐自己正在学习的《图解易经》,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没了因为文言文导致的阅读困难的问题,还用以图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为我们讲授学习《易经》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它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
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还原最真实的《周易》,并且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去分析问题,《易经》64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号,而是变成让我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大智慧,着实让我受益无穷。
如果有一样苦恼的朋友,也可以选择这个版本的《图解易经》来读读看。
只需几顿饭钱,便能让自己受益一生,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