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在讲什么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ask.bdfyy999.com/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采取措施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

他还下了一系列的命令:

1.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秦以夏历十月为岁首)

2.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服饰、旗帜、使臣符节都用黑色)

3.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6为基本数字)

4.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将黄河改名为“德水”)

有人说,难不成大秦连块鲜艳的布都染不出来么,

堂堂一秦始皇,整天穿着黑漆漆的衣服,看起来一点也不喜庆点儿,

而且,明明古人认为数字9是至尊数字,为啥他却相中了6?

其实,这一切都与一位叫作邹衍的人有关。

本文继《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都在讲什么?其中一家谈的却是“避世”》,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都在讲什么?其中一家谈的却是“避世”

继续梳理百家思想中的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兵家、杂家在讲什么。

邹衍这个名字虽然不是人尽皆知,

但说起“金、木、水、火、土”,大家一定不陌生,

邹衍便是百家学派中的“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之所以作出上述“奇怪”的政令,

正是因为他采用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01邹衍,以及阴阳家

我们现代人理解“阴阳”“五行”这两个词,往往会联想到“阴阳师”,

其实在邹衍创立“五德终始说”之前,“阴阳”与“五行”还未被赋予神秘色彩。

阴阳,这两个字的概念在很久之前还很朴素。

古人通过自然现象,观察到自然界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

比如有光照的地方,同时也会有不被光照的地方,

最初的“阳”便是日光照射,而“阴”便是没日光照射。

久而久之,人们把这种矛盾联系到了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现象:

像冷与热、贫与富、兴与衰、吉与凶等等。

人们知识面越广,对这些矛盾的联想延伸得越宽,

直到《老子》一书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背着阴而抱着阳,存在矛盾),

又提出“冲气以为和”(阴阳又是可以相合的),

这才有了“阴阳”概念的雏形,

与现代哲学思想中的“对立与统一规律”比较相似。

而五行说的起源也是无法追溯的,

史学家们认为它的起源可能与人们的经历或者从事的劳动有关,

如治水一事,禹的父亲鲧就是因为治水失败获罪,而禹治水成功获得了声望,

鲧采用的治水方法是“堵”,禹采用的却是“疏”。

因此,人们对水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人们在制陶、冶铜、纺织、制作工具等方面,

发现这些生产活动,都离不开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所以,人们觉得这五种材料能制造出上百种物品。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

后来人们又总结出,世上万物都由这五种物质组成,

根据五种物质的特性,

也就产生了早期的“五行”概念:

金:坚硬,亦能刚能柔

木:生发、能屈能伸

水:流动、滋润

火:燃烧、发热、温暖

土:厚重、载万物

所以,在邹衍之前,“阴阳”和“五行”原本就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作为诸子中的一员,

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氛围里,邹衍也是比较显眼的一位,

其他学说都在研究人与人、人与敌人、人与社会这种比较现实的问题,

邹衍却特立独行,研究的是星象、历法、占卜这些方面,

最终将“阴阳”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五德终始说”。

什么是“五德终始说”?

五德: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五德终始指这五种性能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

也是由五种元素支配,也会根据这五种物质属性来变化,

所以,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一种必然性。

这一点其实比较有意思的,

法家那边把朝代的兴亡归结于是否重视法治法规上,

邹衍却是把兴亡联系到了“德”上,

意思是说,一国的兴亡在于这个国家是什么“德”,

若是火德,那水德的国家会来收拾你;

若是水德,那土德的国家会来消灭你.......

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虞,传说在夏朝之前的五帝时期还存在个虞朝,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的起点是黄帝时期,也即是虞朝土德,

夏朝取代了虞朝,就是木德“胜”了土德;

商殷取代了夏朝,便是金德“胜”了木德;

周朝取代了商殷,也就是火德“胜”了金德。

总的来说,邹衍认为这种“天意”是有历史规律可寻的,

认为历史的变化不是发展,而是循环。

邹衍这套“五德终始说”,一经“上市”便受到当时的齐国国君喜爱。

夏商周时期,人们普遍都喜欢占卜,如“龟卜”,

也就是采用龟的腹甲,在上面钻个小孔,然后将龟甲拿到火上烤,火点就对着小孔,

龟甲上有纹路,人们根据纹路走向来判断吉凶。

但是龟甲的纹路哪有邹衍的理论更具说服力呢?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宣王和后继者齐闵王,与其他诸侯国国君一样,

都有“问主天下”的野心,且野心膨胀,

无论是齐宣王,还是后继者齐闵王,还是其他诸侯,

对邹衍的理论相当重视,

这不仅仅是“新、奇、特”的问题,

主要是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国家是什么“德”,该怎么做才能让“德”更兴亡,

还有开战的时候,敌对国家又是什么“德”,自己获胜的几率有多大。

齐闵王后期有些过于昏头了,日渐衰败,

邹衍就离开了齐国,去了燕国,

起初是极受礼遇,但燕齐发生争战,身为齐国人的邹衍被诬告下狱,

后来虽然被释放了,但他最终回到齐国,后去世。

秦始皇统一后,就有齐国人将邹衍的这套五德终始说推荐给了嬴政,

于是秦始皇采用了这一学说,也认为秦国是“水德”,胜了周朝的“火德”,

而“水德”呈黑色,因此举国尚黑,

对于数字六,其实是代表“阴”的数字,

阳数(奇数)九最大,代表阳,

而阴数(偶数)取中间的“六”为代表,

水属阴性,六就是将这“水德”发挥极致。

汉朝也采用了这一理论,在汉前期君主的龙袍也是黑为主色调的,

后来这一学说被“相士”这类职业取代了。

除了五德终始说,邹衍还一“大九州”说。

邹衍认为,世界共由九个大州组成,中国只是其中之一,

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也有九州,就是大禹划分的九州。

(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邹衍)

通俗点理解就是,别以为咱们多大,外面还八个大州呢。

这一学说虽然在当时惊世骇俗,

但却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02纵横家

说起纵横家,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网上流传的一句话:

即“苍生涂涂,天下缭燎,,诸子百家,唯我纵横”,

当然,这么夸张的形容可不是史书上写的,

事实上,史书中关于纵横家的老师“鬼谷子”没多少记载,

此人相当神秘,很多关于他的传说都来自于《东周列国志》,

一本历史小说。

但是,可考是纵横家苏秦和张仪都是他的学生。

纵横家兴于战国中后期,他们其实不侧重于主张什么观点,

而是从行动上,游说各国,也并不是认可哪个诸侯,

反复无常,取舍不定,

根据各国实际情况,采用各种理论和方法,

来“指导”外交,可以说是乱世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外交官”,

所谓“纵横”,用《韩非子》的观点来说:

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战国中期,西边的秦国和东边齐国最强盛,

秦国为了称“帝”,就派秦相魏冉去拉拢齐国一块称帝,

双方约定一起“伐”赵国,

而后西边秦国的秦昭王自称“西帝”,东边齐国的齐闵王自称“东帝”,

这明目仗胆藐视其他诸侯国的行为,大战一触即发。

这种紧张时刻,苏秦去了齐国见齐闵王,

先劝说齐闵王去了帝号,又劝说他先不要去打北边的赵国,

去打南边的宋国才更有利,

齐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把矛头对准了宋国。

作为宋国邻国的楚、魏,其实对宋国也早有企图,

而秦国当时还是宋国的靠山,

齐国这么一攻打宋国,齐、楚、魏、宋、秦这五国势必关系破裂,

苏秦打得就是这个主意,实际上他是燕国的“”,

目的就是转移燕国的危机。

苏秦还撺掇齐闵王带头,联合韩、赵、魏、燕,共五国“合纵攻秦”,

虽说是无功而返,但齐国趁机灭了宋国,占领了大片土地,

同时,齐、秦双方关系就这么破裂了。

这还不是结局,

齐国自己独占了便宜,楚、魏自然不满,

于是又有了燕、秦、韩、赵、魏五国伐齐,

但齐国由于长期被苏秦麻痹,防地本不坚固,抵不住五国联军的攻击,

70多个城池被占领,几乎亡国,

齐国这才纳过闷来,将苏秦处以车裂之刑,

这便是“纵”。

再说说张仪,与苏秦原本是同学。

苏秦原本在操纵“合纵攻秦”之事,又担心秦国突然攻打某个国家,扰乱计划,

左思右想,把自己同学张仪喊了过来。

张仪虽然到了,但苏秦并没有把自己想安排张仪去秦国做内应的事明说,

而是用了“激将法”,各种刺激冷落张仪,

迫使张仪带着满身的怨气决定去强大的秦国,日后一雪今日之耻,

一路暗中资助,又在一番暗中安排让张仪顺利见到了秦惠文王。

苏秦见计划成功,才让人把实情说给了张仪。

张仪到了秦国后,自创了“横”来破除苏秦的“纵”。

如,秦国占领了魏国城池,张仪就劝说秦惠文王把城池还给魏国,

随后又跑到魏国,意思是秦国这么讲道理,你魏国也得有所回报,

魏国就把几个县城送给了秦国,诸如此类,

后来张仪还和齐、楚相国进行会盟。

这便是“横”。

其实纵横家本质,就是靠着各种“奇谋”和“口才”吃饭的,

善于对局势做出分析,只不过这一派只在混乱时期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03许行与农家

许行在诸子中虽不及前几位那么有声望,

但他相当于下层农民的代表,

因此他的思想,与农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

许行认为,贤良的国君要农民一起种地,也就是“君民并耕”,

他认为作为国君,竟然还设立囤积粮食的仓库和存放钱财的钱库,

这根本就是让百姓们养着,光享受劳动成果,自己啥活儿都不干,

所以国君就该和臣民们一起种地,自给自足,这样才能当好一国之君。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许行还一个主要思想——“市贾不二”

意思是说,农产品应该直接与其他商品进行兑换,省去了货币这个环节,

那多少农产品能换多少商品呢?

许行是这么想的:

布按长度定死一个价格;麻缕与丝絮按重量定死一个价格;粮食按容量、鞋子按尺码,诸如此类,

可见当时农民,觉得粮食物价与商品物价不公平,

迫切希望能调和一下。

但是他这想法,根本不现实,

他没考虑进质量这个成本,

比如说都是36码的鞋子,草鞋和皮鞋价格能相同吗?

两种材质的鞋子用的原材料成本都不同,

加工成本也不同,

怎么可能同一个价格出售呢?

农家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的时间不上,

总的来说,农家思想是在表达一种“诉求”,

而这种“诉求”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是异想天开。

04公孙龙与名家

对于名家,我的理解就是编辑“词典、字典”的人。

为什么这么理解呢?

他们是专注名词概念的辨析。

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

同时,他们在自然科学上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惠施和后期墨家。惠施和公孙龙代表了名家的合同异和离坚白两大派,而后期墨家则对这两大派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

惠施是庄子好友,

庄子说惠施写的书足有五车之多(已失传),可见惠施这个人学识之强,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

惠施也曾参与合纵攻秦,也因为在后来被张仪排挤,

一度流落于各诸侯国,

《庄子》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即“历物十事”:

这十个命题,大意是说: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意思是说,空间大到最大的时候,就没有外部边缘存在了;而某物体小到不能再小,也就没有所谓“内部”存在。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某物体从高度上已经不能再压缩了,不能形成“体积”,但是它的平面面积可以很大,(概念里有些三维和平面的意思)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从某种特定的位置和视角来看,天地相接,山和河泽高度相同。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这个是说,太阳刚升到中间很快就要倾斜了,而某物刚刚诞生马上就向死亡走去了。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个举个例子吧,马就是“大同”,但马有黑马、白马,这就是“小同异”,

而这些外观有差别的马,又同属“马”这种动物,是个统一体,这就是“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南方说起来是没有边际的,但实际上还是有终点的。

7.今日适越而昔来。

今天才到达越国,其实昨天就已经在越国了。(其实挺有道理,比如南北半球时差)

8.连环可解也。

既然能做出来连环,就能解。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天下的中央,可以在燕国的北部,也可以在越国的南边,

(地球是圆的,从燕国北部出发,怎么都回走回越国南边,所以,中央的位置不固定)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世上万物,都同处于统一体之中。

再来说说公孙龙。

他有一著名的白马非马论。

他于惠施不同,惠施强调事物本身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点,

而公孙龙是抓住事物的差异,要将其剥离成两种事物。

他的“白马非马”论就是这个意思:

马有白色的、黑色的、棕色的,那么白马、黑马、棕马还能称之为“马”吗?

比如白马,是白色的特点加上马这个形态,所以称为“白马”,

那属性增加了“白色”的马,还是“马”吗?

按理说,马就是马,不该有额外属性,

所以白马就是白马,却不是马。

这就是公孙龙的观点。

实际上他把属性和实物从概念上剥离了,然后又把属性和实物体单独孤立,

完全忽略了它们的统一性,

假设同样布料,尺寸有相差0.1厘米的,有差0.2的,这种细微差别能否认它们是两种物种么?

名家思想在事物属性和变化上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还是有哲学意义的。

05杂家

具体来说杂家并不是一门学派,

也没创立什么学说,

杂家也是后世给分类的。

之所以称他们为杂家,

还是因为他们是取各学说之长,目的是融合各家优点,兼收并蓄,

组合成一个“综合”学说。

代表人物,比如吕不韦和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当初广纳学士,据史记记载是“食客三千”,

各学说的人士汇聚到咸阳,编纂出了《吕氏春秋》这本书,

收录百家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吕不韦花这么大力气出书的目的,在于百家学说都有利的一面,

这样可以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