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收徒讲经及道德经成书传说

道家祖师老子为数不多的几个弟子之中最有名的非鬼谷子莫属,但要说对后世贡献最大的则应该是关尹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哲一般都奉行:“述而不作”,老子本来没准备写书的,传说是关尹子促成了《道德经》的成书。如果全靠一代代弟子的领悟和口耳相传,到最后就会失去老子的原意,后世也就见不到这部伟大的著作了。司马迁在《史记》记述了这个故事:老子担任图书馆馆长一职,长期住在周都研究道德学问,但这时候天下诸侯林立,纷争不断。自从好学的孔子拜访之后,他这个部门更是越发冷清,后见周朝日益衰败,他看透了当时的形势,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自己年纪也大了,就准备各地走走,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顺便找个地方养老。那时的西域被认为是不开化之地,于是老子离开周都骑牛西行,向西域开化。经过函谷关时被拦下来要出示证明。据部分典籍记载,关尹子是故意为之。因为尹喜常读天文谶书,据说他有一天“瞻见东方,有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他知道此紫气乃吉祥之气,认为必有圣人由东而西行,他据此演算推断出圣人西行经过的途径,于是他请求周王任他为:由东西行必经之“函谷关”守令。获准到任后,他恭敬斋戒,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真是苍天不负苦心人!尹喜终于有一天迎接到了这位大耳长须,仙风道骨,气宇超凡的智者。尹喜遂执弟子礼恭敬拜见,引请这位对后世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老子”,到自己终南山隐修的草楼中去栖鹤驻修。乱世之下能遇到这么一个好学的有志青年,老子也很高兴,于是收下了这个弟子,为其讲解道德真旨。过不了多久,老子想继续自己的西行之路了,尹喜觉得这样一位智者不留下点什么太可惜了,就对老子请求说“您老管了这么多年的书,马上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好让更多的后学者能够有机会继承学习您的思想,追求大道。”老子感其诚心诚意,遂将自己对天地、世界、万事万物的细微的观察,深刻的剖析,精辟的认识,以简洁词句,“作《道德经》上下二卷”,五千余言,授予尹喜。尹喜打开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顿时感觉很震撼,也有点迷惑,于是很小心的问:“道是什么,是不是很神秘?”老子笑答:“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却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道德经·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尹喜又问:“那我应该怎么去做呢?”老子说:“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道德经·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尹喜赶紧说:“我一定努力去学习、去实行,绝不大笑之。”尹喜接着又问什么是“德”。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尹喜又问:“您说上士闻道应该勤而行之,怎么又提倡无为呢?”老子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道德经·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尹喜听完仍有很多疑惑,还想再问,老子说:“大道及其答案尽在这五千言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慢慢看吧。”随即跨上青牛,继续西行之路。尹喜拜送老子离去,潜心学道,写了不少读后感,经过整理之后留下了《关尹子》一书,尹喜的哲学思想及戒律观基本上是沿着老子的学说方向发展的,他继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被称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而老子留下的《道德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享誉国内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