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训练跳蚤的故事引发的一系列感慨

今日在读《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这本书时,有一关于训练跳蚤的故事,引发我一系列感慨。置跳蚤于一广口瓶中,盖上透明盖子,起初,跳蚤会一再地跳起,撞到盖子上。持续一段时间过后,拿掉盖子,跳蚤仍可跳起,但最高也就到瓶口的高度。一只跳蚤纵高可跳1.5米,为什么拿掉盖子后,它反而跳不出一支瓶子呢?鸡汤式的解释是,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不但跳蚤如此,人也如此,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认为跳蚤跳不出广口瓶不仅仅只是目标的问题,许是它在与“恐惧”斗争的过程中战败,甘心被恐惧吞噬来求得片刻安逸。我想,若我不幸恰是瓶中的这只跳蚤,我定会为自由拼尽全力,哪怕频频失败后已伤痕累累。冲动的决定,过去真没少做,但我倍感庆幸。它们是我战胜内心恐惧的见证,助我真正成长。形成一种“越是……,越要……”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直面内心的恐惧并勇敢迈出第一步,你会收获像解开一道连老师都解不开的高数题一样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变成一种习惯,融入你的成长。越长大,做决定的时候越会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尽管这很难,但还是要战胜自己啊。24岁的时候,我第一次下水游泳,一个人,还有一个游泳圈。上半身几乎被水浸没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人在水中,会有这么大的浮力。从起初紧紧抓着栏杆不敢放手到最后可以脱去游泳圈游一段距离,只用了短短1个小时的时间。当我不敢放手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战胜它”;当我不敢脱掉游泳圈的时候,这个声音再次出现“战胜它”。至于,为什么我到现在仍停留在只能游一段距离的水平上,这个问题,我要好好拷问一下自己。也许有人会问,害怕一个东西,又没有“非要不可”的理由,为什么还要去战胜它呢?是的,不必要。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以前讨厌吃香菇,觉得它的味道很怪,只要炒的菜里面放了一丁点香菇,我都能闻出来,但现在我很喜欢吃香菇。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想要改变,想要战胜。我是这种性格,所以,不只是在吃的上面,行事亦是如此,越是讨厌之事,害怕之事,我都会说服自己尝试去做。后来,我发现,曾经讨厌和害怕的人和事,如今都是我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有的人不喜欢吃香菜,吃饭时非得把碗里的香菜捡得一粒不剩,才开始动筷子。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和他们相处得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行事上也都是循规蹈矩,对恐惧永远都是避而远之。灵活一些,生活就会多彩一些,“战胜它”,不要屈服。在《鬼谷子全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父亲到帐篷外去拿些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小孩子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有那么大的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睁开那条铁链逃脱吗?”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说:“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很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其实,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有很多无形的肉眼看不见的铁链系住了我们,而我们经常将这些链条当成习惯。真正走向成功的人,真正获得解脱的人,都会不停地尝试挣脱铁链,而不是偏安一隅。一个人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固定的,生活中遇到恐惧的事情就避而远之,工作上必然也会如此。我激励自己直面恐惧,战胜困难的方法是:死亡。每当我遇到不敢去做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若干年后从地球消失了的自己。所以我有所敬畏,但无所畏惧。新播出的电视剧《我是余欢水》,郭京飞饰演的余欢水在遭遇了一次车祸变故之后,性格大变。说话唯唯诺诺,吞吞吐吐,行事瞻前顾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当他被医生告知得了癌症之后,不仅说话有了底气,在歹徒的刀子面前也没有恐惧半分。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说,“道德的完美无缺,在于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是啊,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