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术数起源考略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www.pfzhiliao.com/m/
有很多朋友多命理有兴趣,但何为命理起源恐都不知一二,愚先从历史角度说下起源吧。在古代文化中,有关命理方面的研究,被归为“术数”一类。西汉刘向、刘歆《七略》中有术数略,它跟诸子略、六艺略、诗赋略、兵书略、方技略等并列,可见术数作为一种学问,在当时学术体系中俨然是一大门类。《七略》又分术数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占、杂占、形法。术数在汉代是很繁荣的,当时皇家办理婚嫁之事都会让各种术数家来参加意见。但魏晋以后,术数被逐渐排斥在正统的学术殿堂之外。因为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是把“忠君孝亲”的政治伦理原则放在首位的,视和统治术关系不大的古代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方技术数就更不登大雅之堂了。术数只好纳入道教或流入江湖术士之手。也就进入了小传统的俗文化的范围。因此,若要追溯传统命理学形成的历史,会发现资料实在很少。现存的主要是明代万民英《三命通会》中的《子平说辩》篇。《子平说辩》是这样叙述的:“今之谈命者,动以子平为名,子平何所取义?以天开于子,子乃水之专位,为地支之首,五行之元生于天一,合于北方,遇平则止,遇坎则流,此用子之意也。又如人世用秤称物,以平为准,稍有重轻,则不平焉。人生八字为先天之气,譬则秤也,其年为钩、时为权、月为提纲、日为铢两。八字以日为主,中有财官印食旺相,日干亦坐旺相之地,如钩绾物与权相应,其命则富而贵。如财官印食旺相,日干乃值于休囚,如以钩绾重物,与权自不相应,其秤则不平,其命贱而贫。如财官印食休囚,日干值于旺相,亦若钩绾轻物,与权自不相应,其秤自不平,其命亦蹇滞。设使三物无气,日主休囚,非贫贱则夭亡,此用平之意也经云:先天太过,后天减之,先天不及,后天补之,先天后天,无太过不及,然后为能平焉运限者后天也,且如先天八字,日干旺相太过者,宜行休衰之运发泄其气。如日干休囚不及者,宜行旺相之运生扶其气,二者则能发福发财迁运亨通,譬医家补之法耳。若日干旺甚仍行旺运,日干太衰又行衰运,则皆太过不及,生祸生灾,蹇滞不通矣吁。运者转也,十年一转,穷通可知,皆由大运之兴衰,以验岁君之祸福。是故观贵贱、荣枯者,观于子平可见矣。观子平者,观先后天之论可见矣。按此说子平二字诚为有理,但子平系徐君易之字,今之谈命者远宗其法,故称子平。考《濯缨笔记》,子平姓徐,名居易,子平其字也。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子平之法,以人所生年月日时,推其禄命无有不中。其源盖出于战国珞琭子,世有《元理消息赋》一篇,谓其所作。然观其文,殆后人伪撰,非珞琭之本真也。珞琭同时有鬼谷子,汉有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时有管辂、晋有郭璞、北齐有魏定、唐有袁天纲、僧一行、李泌、李虚中之徒,皆祖其术。泌尝出游得管辂书《天阳诀》,又得一行所授《铜钹要旨》,占人吉凶极验,泌以是传之李虚中,推衍以用之。珞琭以年,虚中以日,其法至是一变。五代时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子平没后,宋孝宗淳熙,有淮甸术士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后入钱塘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后道洪传之徐大升,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其所著,以是本书变易尽矣。观《五行精纪》,《兰台妙选》,《三车一览》、《应天歌》等书,与《渊源》、《渊海》不同,盖观文察变,治历明时,皆随其时而改革,故虽百年之间,数术之说亦不能不异。矧自大升之时,上距子平已三百余年,其法不知经几变矣。或谓大升得子平之真传,观《继善》等篇,不外《明通赋》,但更易其词,而《元理消息》一赋,则大升之独得也。今人推命之术,又元人复推子平、大升二家之法而演绎为之者。顾今之谈命者,动称子平而莫知其原,余故解子平二字,而详辩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早期命理学发展的大致轮廓:首先,命理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珞琭子。珞琭子与鬼谷子同时。然后经过汉代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的管辂,晋代的郭璞,北齐的魏宁,直到唐代的袁天罡、僧一行、李泌,最后传至李虚中。这时,在命理学历史中,形成了第一个重大事件———李虚中模型的出现。接着,到了五代、宋初的徐居易,出现了第二个大事件,徐居易继承了唐代李虚中的命理推演方法,并对此作了深刻的改造,形成了新的模型,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用的基本架构。其特点是“专主五行,不主纳音。”到了南宋,当徐居易的论命模型传到江南时,就直称“子平术”,这也是后世把八字命理学称为子平术,或子平命学的缘由。今天还流行于世的命理著作《渊海子平》,是南宋徐大升根据徐居易的学说编著而成。此时距离徐居易已经多年了。当时社会上还流行着其他的命理著作,比如《五行精纪》、《兰台妙选》、《三车一览》、《应天歌》等书。那《子平说辩》的记载是否属实呢?按陆致极前辈的话来说,不一定。首先,把命理学的源头推至战国,这种看法就有待商榷。珞琭子,何许人也?现存的《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传为珞琭子所作。此书始录于《宋史·艺文志》。晁公武《群斋读书志》也说:“宣和、建炎年间,是书始行”。就是说,这本书的最早注本,是在宣和、建炎年间。而宣和是北宋徽宗年号,建炎是南宋高宗年号,可见带有最早注本的该书出现在北宋、南宋交接之际。而李淑在《邯郸书目》中,干脆称该书为“珞琭”,是取“珞珞如玉,琭琭如石”之意,跟珞琭子没一点关系。此外,作为命理学的推演工具———干支,在两汉以前并没有形成。虽然干支记日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殷商时代,但干支记月则始于西汉太初元年颁布的太初律。至于干支记年,作为官方历法则始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的四分历。既然完整的干支符号记时系统在秦汉以前尚未完成,把命理学的源头向前推到战国时期,显然不足信。那么,命理学实际起源于何时呢?按照唐代学者吕才的意见,命理学发端于西汉初年的司马季主。吕才在其《叙禄命》文中指出:谨按《史记》:宋忠、贾谊诮司马季主云:“夫人筮者,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又按:王充《论衡》云:“见骨体而知命禄,睹命禄而知骨体。”此则禄命之书,行之久矣,多言或中,人乃信之。对于司马季主,《史记·日者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司马季主闲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远,阴阳吉凶之本。……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分策定卦,旋式正棊,然后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远,阴阳吉凶之本”,似乎是于算命有关,然而“分策定卦,旋式正棊”,好像又未跨出占卜的范围,故吕才说命理学起源于西汉司马季主,证据也是不足的。而梁湘润先生认为:“在有算命以前,即已有择日、卦气、五行等等问吉凶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只是问某一日,某一事之吉凶,而不是以每一个人之一生为推论重点。论‘人’之一生荣华吉凶,在史书中,所能见到的最早之论命记载,是东汉末叶的‘管辂”对于管辂,陈寿的《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了他对自己命运的评述:“又吾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天有常数,不可得违,但人不知耳。吾前后相当死者过百,略无错也。”是岁八月,为少府丞。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由此可见,命理学当发端于东汉末年,在三国时已见端倪。然后经过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命理学似已有较大的发展。不过,由于文献不足,虽可以确定在南北朝时期,已存在着从传统命理学意义上来说的论命活动,但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命,就很难考察了。到了隋代,出现了一本重要著作———《五行大义》。作者是隋朝开国公萧吉。萧吉本人是精通禄命法的,曾替隋文帝算过命。但《五行大义》并不是一本命理学专著。它是将自先秦到隋朝的经书、纬书以及历代典籍中有关五行学说的部分汇集了起来,成了后代了解和研究古代五行学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从《五行大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命理学到那个时代已经积累起来的许多基本法则。在初唐,出现了目前能见到的最早讨论禄命的文章,即前面提到过的吕才《叙禄命》。不过,此时还未形成比较稳定的论命系统。中唐时期,终于出现了堪称传统命理学史上的第一位大师———李虚中。李虚中,字常容,出生于河南。唐德宗贞年间进士及第,后来官至殿中侍御史。唐朝文学家韩愈曾为李虚中写过墓志铭:(虚中)年少长,喜学,学无所不通。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星官历翁,莫能与其较得失。可见李虚中精于命理推演,已名重一时。他的方法显然已成系统,其博大精深,环节参差,已使当时的学者望尘却步。甚至专业搞术数的人,也难望其项背。所以后世把李虚中尊为命理学的开山鼻祖,即“后世传星命之学者,皆以虚中为祖。”那么问题又来了,很多人看到“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相生……”这句话得出了李虚中专用年、月、日推命的说法,进一步得出了唐朝八字尚未成形的结论(因未用时)。事实上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的日辰,其实就是指的时辰。日辰,日值之辰,指的是某一天的某个时辰。这一点,连纪晓岚都搞错了,不过,后来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改变了起初的错误看法:世传推命始于李虚中,其法用年、月、日而不用时,盖据昌黎所作《虚中墓志》也。其书《宋史·艺文志》著录,今已久佚,惟《永乐大典》载《虚中命书》三卷,尚为完帙。所说实兼论八字,非不用时,或疑为宋人所伪托,莫能明也。然考《虚中墓志》,称其最深于五行,书以人始生之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生,互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云云。按天有十二辰,故一日分为十二时,日至某辰即某时也,故时亦谓之日辰。《国语》:“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是也。《诗》:“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孔颖达疏:“从旦至暮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是日辰即时之明证。《楚辞》:“吉日兮辰良”,王逸注:“日谓甲乙,辰谓寅卯。”以辰与日分言,尤为明白。据此以推,似乎“所值日辰”四字,当连上年、月、日为句,后人误属下文为句,故有不用时之说耳。余撰《四库全书总目》,亦谓虚中推命不用时,尚沿旧说,今附著于此今,以志余过。这里,经过辞源上的考证,纪晓岚终于确认,唐代李虚中是已经运用年、月、日、时四柱来推算禄命了。首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