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原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鬼谷子二、现代译文
凡是考察权变能力,都是为了征召远近人才,使之归附投奔,建立制度,管理事务,一定要先考察他们之间的异,以便区别他们言论的是非。发现言辞的表面与实际的真伪,以便了解他们的能力和虚实。要先决定国家安危的基本大计,并且决定君臣间的亲疏关系,这样再权衡估量长短轻重。做完上面这些事情以后,就可以揣度计谋和测验才干;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征召,就可以提拔,就可以重用。运用言辞中的钩箝之术,引诱他人主动表示归顺自己,或以激昂言论引诱从而控制对方得到实情。
引诱对方说顺从己方的话,是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即使以钩箝之术仍无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给敌人以反复的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发动攻击加以摧毁。有的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的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准备重用某些人时,用财物或各种珠宝等给予试探,或者衡量、考察对方才能,确定去留的趋向以引诱出对方实情,或者发现对方的弱点箝制对方,上述方法就是运用抵巇之术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现代应用之说服模型
飞箝,本章主要讲解了为什么需要游说?通过什么具体辞令招揽?如何左右逢源?
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出的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模型,说服模型的每个环节,都表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霍夫兰德认为,说服是引起人的态度改变的有效途径,即通过给予一定诉求,引导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趋向于劝说者的预定方向。他把说服看做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并基于此于年提出了一个标准的说服模型。在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有态度改变和态度未变两种后果,而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
(1)传递者涉及到的问题是,他是否从自己所维护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传播者和信息源的客观性与无私性是可信的基本条件
(2)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本身,但是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也有影响。差距与畏惧是它的两个重要变量。即传递的意见与说服对象的初始态度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应当达到足以引起说服对象的心理不平衡或紧张状态,才可望得到说服效果。
(3)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它的中心问题是信念与人格,接受者对原初观点的自信度越高,可能改变的幅度就越小。
(4)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警告可以理解为预告,原先对其观点的自信度低,预告便有利于态度的改变,否则就会增强对说服的抵制;此外如果预告内容与个人无利害关系,它将促进态度的改变,反之便可能阻挠接受说服。
基于古今中外的理论,大到国与国的外交事务,小到组织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应该到语言的表达艺术,就是大家常说的情商能力,是否具备“巧言花语”、“左右逢源”的能力。但个人认为“飞箝”更多的应该是指有理有据、恩威并施、优劣阐述下的表达和倾听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另类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