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常常听说职场如战场,要懂得市场的瞬息万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亦说
“
兵者诡道也
”
历来传世的兵书被历朝军人奉为瑰宝,得知之一而为之幸运,如得百万雄兵也!
第十、《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
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
9
卷,附杂集
6
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
(
场操
)
、练营阵第六
(
行营
)
、练营阵第七
(
野营
)
、练营阵第八
(
战约
)
、练将第九。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
(
上下篇
)
、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
(
李超、胡守仁辑
)
、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书前还冠有
“
凡例
”
即
“
分给教习次第
”
共十五条,记述了将、卒各自应学习的内容、标准,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
第九、《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他在《自序)中说: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
《纪效新书》原本十八卷,卷首一卷。具体篇目如下:卷首包括
“
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
”
、
“
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
”
、
“
纪效或问
”
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阵令篇第三、谕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较篇第六、行营篇第七、操练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长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经篇第十四、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
第八、《虎钤经》
北宋吴郡(今苏州市)人许洞所著,许洞是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科学家沈括的二舅。擅长武术,精于兵学,而且文才也很好。但一生未受重用。全书共有
20
卷
篇。
第七、《太白阴经》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来,作者为唐朝的李荃。
此书共十卷,分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杜佑《通典》
兵类
取通论二家,一为李靖《兵法》,一即此经。可见其为时人所重。
第六、《司马法》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据相关资料记载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司马大将军司马穰苴所著,其人本姓田,受封司马大将军,故称司马穰苴。据《史记
·
司马穰苴列传》记载:
“
齐威王
(
公元前
-
前
年
)
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第五、《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本文取其中一种说法为,《尉缭子》的作者名叫尉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书
·
艺文志》所著录的
“
兵形势
”
《尉缭》
31
篇。
《尉缭子》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它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战略、战术上,它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今本《尉缭子》共五卷。
第四、《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
——
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
——
讲用兵的韬略;龙韬
——
论军事组织;虎韬
——
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
——
论战术;犬韬
——
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第三、《吴子》
战国时期,卫国吴起所著。今本《吴子》六篇
(
《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
)
,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
“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
。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
“
四不和
”
,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
6
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治兵》《论将》和《励士》
3
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第二、《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
“
孙子学派
”
的又一力作。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块儿在鬼谷子处学习兵法。
《孙膑兵法》,共收竹简
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第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今存
13
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此十部兵书,是以为大多数人认同的传世兵法,但在各大电视小说中亦有流传其他较为知名的兵家大作,如唐大将军李靖的《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和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武穆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