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陷入困境时,谨记这三种气,或许能够

天神驾云,带着赤子,随后一声婴孩的哭声传出,他诞生了。

这婴孩不是别人,正是之后明朝的哲学家、军事家以及心学专家——王阳明。

从古至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圣人的标准,在王阳明的身上显露无余。

正心修身,平治天下是王阳明一生的目标。经历困难重重,最后放下生死,在龙场悟道成圣。还提出心学的精髓——知行合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正如诗中所讲:

道自升沉宁有定,心存气节不无偏。

知君已得虚舟意,随处风波只晏然。

当我们在生活中陷入困境挫折时,一定要记牢养好的身上的这三种气!

01

心向良知,培养正气

凡做人,在心地。——王阳明

一个人,人品好,有分寸,比什么都重要!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曾因直言上书,而冒犯了宦官,之后不但廷杖四十,还被贬至龙场,中途又遭刺杀,最终死里逃生,安全抵达龙场一地。

他来到当地后,本觉得人生会出现另一番光景,却不曾想到当地人极为地排斥他,甚至还攻击他。

不过王阳明并没有沮丧埋怨,恰恰相反他坚信人性本善,同时以德报怨来感化乡民,教会他们读书,耕种等技能,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他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与其埋怨还不如做点实事,不但改善了乡民们的看法,还解决了现实的许多困难。

王阳明坚守着心中的底线,心向良知,即便再困难也不会伤害别人,反而还用自己善良的心温暖感化了别人。

他相信只有这样做才会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人性再险恶,我心也岿然不动。

02

磨炼自身,培养浩气

古圣先贤皆有一种常人难以到达的境界。王阳明学到了,他将自己与万物相融,不停地磨练自身,最后寻找到了真正的大智慧。

一个人自身的气质,只有不停地磨练才能够培养出来。

正所谓“大磨得大道,小磨得小道,不磨不得道。”

“要想改变气质,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就一定要勇于接受各种挑战与磨练,否则的话很难成功。

面对困境,一味地逃避只能让自己越来越没信心。倘若能直面困难,勇往直前,体验磨练的痛苦,方能培养出耐心和意志力,进而达到脱胎换骨的境界!

正如锈钝的刀一般,你若不去拿磨刀石磨练一番,怎么可能削铁如泥呢?

03

多读经典,培养静气

有道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的人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气质,这是大多数人所没有的。

书中蕴藏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对我们的一生都将有教育意义。从书中吸收精华,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方能真正改正自身的缺点,修炼好自己的气质。

读书就应该读经典,这是古人的智慧所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急。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就如同在跟圣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

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我们在诵读经典的时候也不可盲从,务必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开拓我们的眼界,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自身的静气!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药而病。——王阳明

读书时,人的心能够平静下来,渐渐地就不会再有心浮气躁的感觉了。

同时静坐也能够培养自身的静气,所以儒、释、道三家都特别钟爱于“静坐修心”。

人身上的正气、浩气和静气,养好了那就是富贵!

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

但凡是能够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并且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作做对人生决策,从此平步青云的成功人,都是通读过《易经》的人。

古代,像孔子、鬼谷子、诸葛亮、王阳明等人,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有过不同的功绩,但是却都在26岁之前,就熟读了《易经》。

孔子说,读懂了《易经》,人生就不会犯大错误;

曾国藩说,《易经》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杨振宁等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经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的科学思想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李嘉诚称易经智慧受用终身,易经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铭;

马云演讲时曾说: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经》,很有帮助;

我经常听到身边看易经的朋友抱怨说:古书文言文看不懂,解读得很无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实际生活中啊等等问题。

因此,我总是会向他们推荐自己正在学习的《图解易经》,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没了因为文言文导致的阅读困难的问题,还用以图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为我们讲授学习《易经》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它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

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还原最真实的《易经》,并且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去分析问题,《易经》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号,而是变成让我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大智慧,着实让我受益无穷。

一本仅需59.8块钱,就是一顿饭钱,便能让自己受益一生,何乐而不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