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自己80岁时决意西出,寻找一生为之奋斗的“道”。老人的心是坚定的,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朝廷担任史家的角色,也就是守护藏书室的官,相当于后世的史家,诗书满腹,尤其收了王诩(鬼谷子)做了关门弟子,此时也已出师,该了的心愿已了,是时候追寻心中的“道“,去实践和圆满一生的功业了。
从洛阳出发,在众弟子的簇拥下,老子日行五六百里。其时,鬼谷子也刚从出师,自然也是要护送老师出关的。几年学艺,在老子一众弟子中出类拔萃,与老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聪明好学以及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理解之道也是常常让老子为之惊喜,感叹后生可畏。
其时,鬼谷子年20多岁,才华却超越了老子所有弟子,学而庞杂,尤其是对天文地理,兵法、阴阳学更是理解颇深。老子一身学问,被后世称为“圣人”,尤其是以“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演变,创立了道家学派,对中国的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鬼谷子拜师到老子门下的时候,老子还没有写下那篇震惊后世的“道德经”,日常教学也是以口头传授。据说,王诩和老子一起时,常常坐而论“道”,几天几夜不休不眠,让其他弟子插不上嘴,深得老子器重。
据《鬼谷子传奇》一书记载,老子最终得道而成圣人,可以入阴阳两界,可以上天与仙人弈棋。鬼谷子随其学艺多年,又是其弟子中出类拔萃者,传承到了老子学问的十之八九一点问题都没有,后来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集诸家之大成,而得道成就“鬼谷学派”,为大争之世的春秋战国输送了如孙膑、庞涓、范蠡、张仪、苏秦、李斯、张良等诸多人才。匡正天下,指点江山,纵横战国。当然,对于有些事实,现已无法考证,比如战国后期的大秦一统时代,李斯到底是不是鬼谷子的徒弟,楚汉相争之时的汉相张良也到底是不是鬼谷子的弟子等后世争论不休的问题。
老子80多岁骑青牛西出,一路上风餐露宿,过函谷关时,关尹尹喜见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悠然而至,知道是圣人到来,于是不顾自己官家之身,求得老子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便道尽世间万事万物之规律,即“道“。这部道德经便成为了老子西行顿悟的有力证据,他已然对世界万物真谛了然于胸。鬼谷子说,老师西行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方能超然于物外,而证得真正大”道“。
年轻的鬼谷子理解了老师的“道“,而后寻找属于自己的道,他出山后也一度求仕做官,以体察“道”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现。放在今天,就是要做官以查民之疾苦,从而为民做事,以循天道。最终还是以治学为一生的目标,隐居云梦山清溪鬼谷。
拜师老子,让鬼谷子的学问大增,见识和视野非一般人能比,加之他兴趣广泛,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历数等学问样样都喜欢,几年下来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他能够做到“料事如神”,通过综合各种情势,能够掌握天下即将发生的大事。比如庞涓和孙膑的时代,他教他们兵法,是预测到大争之世,必将重视兵法,能够成就大业。而到了张仪苏秦的时代,则天下七雄的大格局已然形成,这就需要谋略之术,于是张仪、苏秦成为了鬼谷子纵横术的集大成者,下山不久张仪便成为秦国丞相,苏秦成为武成君,身佩六国相印。
鬼谷子认为,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虽然与客观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决定因素还在于每个人自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找到这个“道”就能成就。因此,他收徒教学因人而异,有天资者皆按其天资兴趣来教,比如他的弟子中有学兵法者,如庞涓、孙膑,有学谋略之术者,如苏秦张仪,有学律法者,如商鞅等,不一而足。
从老子处学艺,他觉得有学不完的知识和无穷尽的智慧,老子的思想如同浩瀚的大海那样深不见底。这使得鬼谷子后来认识到要成就自己,就必须学会这几件事。
一是要有“料事如神”的本事,这是一种做人做事最难的境界,料事如神则一切皆在掌握之中。鬼谷子说,做任何事都要进行揣摩,善于运用揣情为人谋事的人,总是让人无法超越,因为他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当然,揣情需要长期的积累经验和智慧,需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很多时候,“料事如神”的推理也并不复杂,只需要有意识地对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出合理的推断即可知其大概。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或者说对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具体到做人做事以及做生意,那就是要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当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是要懂阴阳之理,知进退之术。《鬼谷子》一书中对于阴阳的说法是“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大意就是阴阳交替,万物相生。具体到做事情,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帮助健康和事业阴阳平衡调理,促进健康和事业健康发展,则生命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