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智慧内揵篇

成功法则系列必读经典

内揵篇。内揵术是《鬼谷子》关于进献说辞和固守谋略的方法,主要论述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内”,就是使人采取自己的计策;“健”,就是设法坚持自己的计策,可以以情动人,以理动人。在内建术的运用中,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是要把握清楚被说者的心理,这是一切游说技巧发挥的出发点。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捷,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人则人,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人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内者,进说辞。捷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说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捷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捷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人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已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两者之间,有的相距遥远却关系来密,有的相隔很近却关系疏远。有的臣子主动投靠国君,但得不到重用;而有的臣子虽然已经离开国君了,但国君却又很想找回并重用他。有的臣子天天都能谒见国君,但没有被信任使用;而有的臣子则与国君距离递远,但国君只是听到关于他的消息就想得到并重用他。归根结底,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在君臣之间、上下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时有内在的东西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是靠平时的交往积累而来。感情的联系往往来源于平时的接触,臣子结交君王,有的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结交,有的用像交朋友的方式来结交,有的则用送给对方财物来结交,有的则用美貌的容颜来结交。臣子只要摸清了国君的意图和思望,想进来就可以进来,想退出就可以退出;想要亲近国君就可以亲近,想要疏远国君就可以疏远;想出仕做官就可以做官,想隐退山林就可以隐退;想向国君所求就能求到,想要让国君挂念就可以让他挂念。使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像母蜘蛛与它的孩子之间的关系一样亲密,谋臣想出就出,毫无间隙让他人可钻,没有一点漏洞;想入就入,毫无征兆让他人捉摸,进退出入随心所欲,独来独往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自己。

所谓“内”,就是臣下对君上进献说辞;所谓“捷”,就是臣下对君上呈献谋略。

所以与国君相距很远却关系亲近的臣子,是因为他们的主张能与国君心意暗合;距离国君很近却关系疏远的臣子,是因为他们的策略与国君意图不一;身在职位却没有被重用的臣子,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得到国君心理上的认可;离开职位而能再被国君召回的臣子,是因为他的主张正中了国君的心意;每天都和国君朝见的臣子,却不被信任,是因为他的施政策略与国君的想是不一我;两与国君距离遥远,但国君只是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战与界到并重用他,是因为他所想的策略与国君正在计划做的事相同。所以说,不了解对方是哪类人、有什么想法就去游说的人,必定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在不掌握对方意图的时候就去消说的人,定要受到否定。只有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向和情感,再供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才可能控制对方,进退自如;既可以进谏国君,坚持已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因此圣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都是由此预先了解事物的真相,从而把握万事万物的。

向国君进辞献策,由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开始,首先引用《诗经》和《尚书》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讨论自己策略的得失,然后考虑去留的问题。如果想要留下和国君处好关系,那么就需要了解他的意图和想法,才能用“内”主动接近国君,争取其宠信;如果想隐居离开,就用“外”,不必去探究他的真实意图和想法。无论是用外情还是内情,都必须先明确道理和方法,揣测预知未来的事情,在遇到各种疑难时就能相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只要不失策,就能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治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作“捷而内合”,也即君臣上下同心,臣子的计谋与国君的意向相一致了。如果国君昏庸,不理国家政务,百姓纷乱,事理不明,这就是计谋与内情不相合,臣子就算有好的谋略也不被国君所用,那么就应该隐居山林。对于那种对内自以为是、对外又不能礼贤下士的国君,客可以奉迎他,获得他的信任后再慢慢说服他,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国君征召自己,则应该主动去迎合,接受任命,为其所用,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想归隐山林,应该趁着国家危乱的时候行事。要依据情况伺机而动,见机行事,运转自如,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灵活,顺应变化,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干什么。

。1.事皆有内建,素结本始如何在进言之前察言观色,先行试探,以彻底了解对方的人情所好,使得自己的进言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最终达到预期效果,这实在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大学问!唐朝的纵横家赵蕤在其名著《长短经·钓情》篇里就此总结了七条诀窍:一是以物钓之,看喜欢何物;二是以言钓之,看喜听何话;三是以事钓之,看如何待事;四是以志钓之,看志趣何在;五是以视钓之,看眼神如何;六是以贤钓之,看如何待贤;七是以色钓之,看形色如何变化。

这其实与鬼谷子所说的“事皆有内健,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如出一辙,而且二者所言各尽其妙,殊途同归,都充分肯定了“必得其情,乃制其术”的无穷妙用。

战国时的改革家商鞅,原是卫国人,年轻时便有大才,可曾得不到面用。他听说奉孝公励稍图治,广损人才,便带着十几车书,浩浩荡荡地跑到秦国来应聘。他这种举动比较出奇,人们议论纷纷,连秦孝公也有耳闻,起到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大谈“仁道”-这是孔夫子的当家学问,商鞅颇有心得,讲得口沫横飞、头头是道。可秦孝公却听得差点睡着了,完全是出于礼貌才耐着性子听他高谈阔论。商鞅察言观色,顿时明白:人家不爱这个。于是他知趣地告退。

过了十几天,商鞅又得到一个见秦孝公的机会。这次他不讲“仁道”讲“王道”,大谈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谁知秦孝公对这个也不感兴趣,商鞅只得再次告退。

过了一个多月,商鞅好不容易才得到再次见秦孝公的机会。这次他不谈“王道”谈“霸道”-这是法家以法治国、富国强兵的一套学问,一下子吊起了秦孝公的胃口。两人促膝相谈,越谈越投机。不久,秦孝公授命商鞅改革,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为秦国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鬼谷子的这种谋略,具体运用到商业谈判中,则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掘出能“用其意”的各种因素,除了金钱等方面的利益外,适当地照顾到对方情感上的需要,有时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的引滦人津工程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担负隧洞施工任务的部队一度因炸药供不上,面临停工,延误工期。

领导心急如焚,派李连长带车到东北某化工厂求援,李连长昼夜兼程千余里赶到化工厂供销科,可是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话:眼下没货!他找厂长,厂长忙,没时间听他多解释,他跟进跟出,有机会就讲几句;他软缠硬磨,厂长不为所动,语气生硬地对他说:“眼下没货,我也无能为力。”话说到这份上,似乎路已堵死。后来,厂长给他倒了一杯茶水,劝他另想办法。李连长并不死心,他喝了一口茶,看到这水又找到新话题:“这水真甜啊!天津人可是苦啊,喝的是海河槽里的苦水,不用放茶就是黄的。”他一眼瞥见厂长戴的是天津产的手表,接着说:“您也是戴的天津表?听说现在全国每十块表中就有一块是天津的,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用的是天津的碱,您是办工业的行家,最懂得水与工业的关系。造一辆自行车要用一吨水,造一吨碱要吨水,造一吨纸要吨水·······引滦入津,解燃眉之急啊!没有炸药,工程就得延期。。....”他说得很动情,很在理。厂长有几分感动,问:“你是天津人?”“不,我是河南人,也许通水时,我也喝不上那滦河水!”厂长彻底折服了,他抓起“全厂加班三天!”三天后,李连长拉着一车炸药胜利返程了。

2.得其情乃制其术我们平时说话、办事,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鬼谷子认为,要“得其情乃制其术”,就是说,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然后根据实情锁定目标,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如果在掌握实情之前就盲目行动,必然会遭遇失败。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做到你知我知,相当重要。这就是说,只有看透对方,才能不致陷人误区,才能行之有效地处理棘手的问题。

-抵巇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