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君临天下》这本书少说也要看三遍以上。
第一遍先了解故事,第二遍根据分卷找寻脉络,然后再熟悉一下故事。第三遍就要自己分段落,找到其中一个片段,梳理来龙去脉,看看意指何向。
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都有一个特点,事类庞杂,人物众多,故事精彩,看了之后,会晕晕乎乎,不知道主线是什么。
《秦始皇君临天下》这本书还是秉承事类庞杂,人物众多,故事精彩,欲罢不能的特点,但是主线非常清晰,第一遍看过之后,就可以清楚地说出,那是秦始皇从弱小到强大,走向统一之路。
可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看了第一遍,会震惊于步步惊险,三岁时差一点遇到灭顶之灾,九岁时差一点回不了家,十岁时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而给他设立难关,要置他于绝地的都是他的亲人。
年龄与反对势力相差悬殊,恰成对比,这一路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
这就需要看第二遍。
看第二遍时会发现主线明显,分线对立,勾连错合,经纬交织,真会有一点小差都开不得的紧张感觉。
这种紧张感觉过去之后,那就是第三遍较为轻松的阅读,这是根据对故事的熟悉程度,自己来分段,抽一节来阅读。
联系主线,结合上下文,看看这一段说了一些什么,对后来有什么影响。
这本书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所以对话并非无由之谈,细节也非凭空而设。
按照一般的设想,既然是描述秦始皇的成长,那么一开始出场的就是秦始皇,接着写他的成长线,生动描绘如何从天真纯朴的孩童,经历战火的磨练,成长为一代君主。
而这本书开宗明义的就是在六国统一的前夕,已经有人获悉天下大势,所以布局的重点并不是自我争强,而是如何顺应局势。
这就是庄家的思维。
所以一开始看这本书,会觉得它既有点像《寻秦记》,又有点像《鬼谷子的局》,可又有独特之处。
看过三遍之后才发现,庄家思维是该书的主旨,也是独特之处。
同时既有《寻秦记》重组历史的特色,又具备《鬼谷子的局》抽丝剥茧,才见真章的阅读体验。
《寻秦记》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那就是事物重组。
《秦始皇君临天下》也是如此,秦始皇在邯郸出生,他父亲还在赵国为质。那时候著名学者公孙龙也在邯郸居住,于是嬴政出入智者龙居。
六国的兵力角逐,其实就是智者智慧蓝图的显现。
同为稷下学宫门人的刘邦后来也是一代骄雄。
项羽是楚国最有智慧的女人所生。
张良是韩国智慧出众的公主冷儿所生。
别说是当世,甚至连后世,都在受智慧资源分配的影响。
和《寻秦记》不同的是,没有穿越,没有知晓未来,在当时只能靠自己,这又多了几分揪心。
所以这一版的秦始皇,也像后来的刘邦,都是无所凭依,只能自强。
难怪刘邦会有大丈夫当如是的感叹,从本质上,两个人其实就是一种人。
秦始皇在群狼环伺的环境中,他是只能迅速成熟,无法拥有天真纯善。
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之骄子成蟜和他的母亲赵国的嫡公主宓珠却没有多少生存能力。
成蟜自幼独受宠爱,可一旦发生变故,他是根本来不及反应,怎么输的都不知道。
宓珠公主运气好一点,她只做了一件事,收养了一个弃婴,这个弃婴是赵国的君夫人,后来成为秦国的王后,正是这位君夫人,保证了生于深宫之内,养于妇人之手,逞娇惯之性,不知稼穑之艰的宓公主平安富贵。
这位君夫人有点像《圣经》里摩西的出身,摩西就是被放入水流,漂到了埃及公主手里,因为从水里捡来所以叫他摩西。
摩西是一代领袖,也是一代智者。
在历史记载中,秦始皇的皇后确实没有留下记载。
前几年也有历史爱好者探讨且提出过。
但是在这本书里君夫人只是一个代号,并没有名字。或者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并不重要。
其中子楚与宓公主的故事,都可以当言情小说在看了,如果是言情小说作家,会单独把这一条线延展成一本书来写的。
这条线在全局中也是起作用的,但在大势面前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言情控的读者单独看这个故事也会觉得很过瘾,可如果结合主线,对照主旨,又觉得会有新的发现。
那是在更高维度在品读言情,阅读体验是不同的。
所以才会有《鬼谷子的局》那种欲罢不能的追读体验。
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表面上秦始皇是受名家公孙龙、阴阳家邹衍和儒家孔子后人的教诲,其实书里诸子百家的内容都有体现。
看了这本书后,会忍不住想去品读诸子百家,对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产生兴趣。
一边品读,一边对照,看看哪里是点出了先贤智慧,这也是很有趣的尝试和体验。
所以韦编三绝,其乐无穷,是对这本书粗读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