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牛人,鬼谷子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鬼谷子的真实身份!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被誉为中国第一圣师。与鬼谷子相比,孔子弟子数量占优,但质量却逊色不少,相传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等都是鬼谷子弟子,每一个都能搅动战国风云,因此鬼谷子似乎是比孔子更牛的老师。
既然鬼谷子如此厉害,那么他到底有何真实身份呢?尽管鬼谷子无比神秘,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语,但仔细分析“鬼谷子”、“王诩”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还原出真相,即鬼谷子极有可能与孔子一样都是商代王族后代。
鬼谷子所处的时代
相传,鬼谷子是老子的徒弟,弟子有孙膑、庞涓、商鞅、张仪、苏秦、毛遂等,这些人横跨战国时代。如果相信他们都是鬼谷子徒弟,那么鬼谷子享年大约要有岁。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来看,真正可以确认的鬼谷子徒弟,大概只有苏秦与张仪两人: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不过,根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司马迁可能搞错了苏秦的年代,苏秦实际可能比张仪要晚很多才出山,死于公元前年,但张仪(?-公元前年)年代的记载是正确的。
因此,如果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徒弟,那么鬼谷子大约活跃在战国中期。曹魏鱼豢《魏略》中引《嵩山记》说鬼谷在嵩山东南学仙,师父是老子,大概是后人杜撰的。
“王诩”中的信息
鬼谷子姓王名诩,别名禅,故而又称“王禅”。鲜为人知的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王姓非比寻常,还真是一个贵姓。
甲骨文中的王字,犹如一把斧头的象形,斧头是实力与权威的象征,所以商周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笔者认为,在新旧石器时代,古人造出的石斧石钺,一直被部落首领掌握,上古首领级墓葬中往往会有斧钺,到了商周时期演化为最高首领的象征,由此演化出了王字。
到了周代,由于局势的变化,一些王国灭亡,或者王族沦为平民,由于祖上曾是王族,于是后人就以“王”为姓。
根据《通志》记载,战国之前王姓大约有三支:一是商代比干(下图,剧照)后人,一直居住在河南淇县、卫辉一带,汲郡王氏的源头;二是春秋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的后人,主要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其中王翦这一支迁徙到了秦国,后来形成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是东周初期的周平王孙子姬赤后人,相传一直生活在山西运城临猗,形成了“临猗王氏”。其他王姓或在战国晚期,或在秦汉时期,与鬼谷子无关。
通过王姓起源可见,鬼谷子祖上曾是王族,或是商代王族后代,或是周代王子后代。或许,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家族传承,所以他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学问。其实,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几乎都有着不凡的来历,只是其中有些后来家道中落了,比如孔子就曾是商代王族的后代,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
“鬼谷”到底在哪
“鬼谷子”的本义是居住在“鬼谷”的一个受人尊敬的先生,即王诩因居“鬼谷”而得名,所以文献上说“周有豪士居鬼谷,号为鬼谷先生,苏秦张仪往见之,择日而学”,他们学习的是纵横术。
但根据文献记载,如今全国有10余处“鬼谷”,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浙江、新疆等地。那么,“鬼谷子”所在的“鬼谷”,到底是在何处呢?
综合古今史料来看,主要有河南颍川(今河南禹州)说、陕西扶风池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云阳镇)说、湖北宜昌说、河南鹤壁淇县说。笔者认为,河南淇县应该是鬼谷所在地,除了文献记载,以及当地的各种传说之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河南淇县是东去齐国、或从齐国返回中原的最佳路线。苏秦先去齐国(当时齐国是学术中心),后来返回中原的路上,又遇见鬼谷子而拜师学习。因此,从苏秦求学路线来说,河南淇县说更符合逻辑。
其次,文献中提到的鬼谷有两个特征,即“云蒙山”与“清溪”。淇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有一座“云梦山”,但古称“云蒙山”,乃至可能叫“云濛山”,体现出了文献记载的鬼谷云雾蒙蒙、云蒸霞蔚的景观特征。云蒙山西南2公里处,有一条沧河(又称仓河),当地县志记载“仓河,古名仓溪,又称清水河”,可见仓溪应当就是“清溪”。
第三,鬼谷子所教的内容是“纵横术”,而纵横术一般是小国需求大,为了防备大国侵吞,所以才需要外交斡旋。淇县是卫国地盘,而卫国周围有魏、齐、燕等大国,可以说是夹缝在生存,在数个鸡蛋上跳舞,急需在外交上下功夫,因此卫国诞生纵横术的概率更高,即“鬼谷”在淇县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鬼谷”果真在淇县的话,那么鬼谷子的真实身份就浮出水面了。
上文谈到,王姓来源之一是商代比干后人,而比干出生在河南淇县。纣王杀死比干后,族人南迁到了封地沫邑——河南卫辉的北面约十里处,古称“比国”。导航显示,淇县到卫辉不到35公里,两地紧挨着(见上图)。
比干后代聚集在淇县、卫辉一带,是王姓来源之一,而鬼谷子又在淇县鬼谷讲学,因此综合各种信息来看,鬼谷子当是比干的后代,与孔子一样都是商代王族后人。与鬼谷子是比干后代不同,孔子是微子启的后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祖——商王帝乙。
参考资料:《史记》、《通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