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懂得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41.html

鬼谷子说:“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意思是一旦决定离开,就要在危险到来之前放弃权柄。如果在多次尝试之后,内楗仍不成功,则以急流勇退为佳。弓满则折,月满则缺。

如果说“逆水行舟”是一种进的艺术,那么“激流勇退”就是一种退的艺术。古人云:“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这当中就包含了进退的辩证精神,唯有大智之人才能拥有如此慧眼。

有用有舍、有进有退。“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一首禅诗,说的是插秧的过程,却蕴含着人生进退的哲理。

该进时没进,可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遗恨终生;该退时没退,可能会让已经取得的成功转瞬即逝,悔不当初。

进与退,处置得当便有了天堂之阶,处置失措如敲地狱之门。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其中学问极深。纵观历史人物命运沉浮,可窥豹一斑。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对于进退的把握不同,决定了他们迥然不同的命运:张良功成身退,萧何委曲求全,韩信被斩身亡。

由此可见,进退之道,实乃决定人生成败的大道。无论是决胜战场,还是赢得市场,或是走稳职场,都离不开对进与退的恰当把握。

进退之道,重在进,贵在退,适时的低调或退却,能使一个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成功。

曾国藩在把握进退方面堪称榜样。他之所以能在满清皇族的猜忌中建立卓著的功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很好地把握进退之道。

儒家有一句话:“用舍有时,行藏在我。”一个人只有懂得了有用有舍、有进有退的道理,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命运是人生第一学问,进退是命运沉浮的浮标。我们看到许多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每天都在展现不同的战斗姿态,步步为营,同样无数人屈从于命运考量,以退为进,最后成功,其中也蕴含着辩证的哲理。

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出奇谋,设巧计,使刘邦由弱到强,转危为安,终在垓下一战,楚军大败,霸王乌江自刎。

为成就刘邦的帝王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刘邦当了皇帝后,大封功臣。一些随他打江山的人,也都争功争名。

惟张良“视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杜门谢客,超然无我。为官者,如何对待功名?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

把握不好,或功高震主,或权重遭忌,轻者身败名裂,重者下狱命亡。张良在功利面前,泰然若素,不为心动,情愿辞官,归隐乡野。实在是一种智者所为。

可见张良能够颐养天年,得以善终的诀窍是不贪恋功名,激流勇退。无独有偶,当年越国的范蠡也是个知进退之人。

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助越王勾践成就大业后退隐山林,泛舟西湖之上,自在逍遥。后来他还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成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三散家财,后人无不敬仰。

适时收手,急流勇退。适时收手,急流勇退,商业竞争也不例外。经商不仅应把握好何时进、如何进,还应把握好何时退、如何退,方能于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与此同理,真正做到不失时机的退却,才堪称精于此道”。

在当今经济商战中,风云多变,潮起潮落,企业的经营环境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只知勇进而不懂退却,也不易使企业金汤永固、永葆青春。

20世纪50年代中期,塑料花在欧美颇有市场,香港企业家李嘉诚经营的塑料厂迅速由生产玩具转向塑料花生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生产企业。

生意正兴隆之际,他却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利润仍丰的塑料花,重操玩具旧业。不久,塑料花行情暴跌,那些趁热而上的厂家纷纷遭殃。

在生意场上,仅仅会赚钱还不是太难的;又要赚钱又不赔钱,才是最难的。李嘉诚独具慧眼,不恋厚利,激流勇退,见好就收,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不已。

与其说他们都能高瞻远瞩地预见未来的市场行情,不如说他们都认识到了凡事都会由盛而衰这样一个规律,从而才有激流勇退的明智之举。他们的成功,可以说是辩证法的胜利。

当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成为热门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已高于其价值。随着人们纷纷加入该商品的竞争行列,该产品必将因供量过大而销量下降,价格下跌。在其热销时激流勇退,就适时避免了在其滞销时蒙受巨大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进退的学问深奥难悟,并非哪一个人讲上几句就能成为法则,万不可看谁说的有道理就去照搬实践。

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经验可能正是你自己的陷阱,需要冷暖自知、得失自安的心态才能做得恰到好处。对进退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全凭自己在实践中拿捏,欠了不够,过了不及,值得用心砸摸。

但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是进是退,千万别过于难为自己,更别过度地累着自己,因为生命有限,还是活得达观与洒脱一些为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