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征伐不断。在诸多英雄豪杰中,排得上名号的当属徐寿辉、张士诚和朱元璋三人。而这三人中,又以朱元璋实力最差,且其政权又夹在两人之间,压力倍增,谁当初也不会料到,朱元璋会是最终的赢家。那么面对如此险境,朱元璋又是如何从当世豪杰中脱颖而出的呢?在这里,除了他本身争气外,也与他敌人心软和犹豫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在早期反元战争中,势力最为庞大的当属徐寿辉,这哥们儿生就是一个豪爽正直、身材魁梧的大帅哥,又胸怀天下,有点小钱,所以他在人群中享有极高威信。在他带领下的红巾军纪律有素,不淫不杀,深得百姓人心,所以徐寿辉能够在长江以南硬撼元朝。若长此以往,估计他已经牢牢把持权力,将朱元璋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也不会有后来的大明朝。只可惜,徐寿辉这么好的局子,偏偏败在了他的心软上。后来,他的阵营里冒出了个陈友谅,他可是个六亲不认的主,架空了老上司徐寿辉不说,徐寿辉都已经将权力悉数交给了他,只求他放自己一命,陈友谅还是把他给杀了。这下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就忙着内斗了,给了朱元璋成长的契机。或许这时有人奇怪了,此间张士诚在干嘛呢?怎么就容许朱元璋在江南安心发展自己的势力呢?说起张士诚这人,他早期就是靠走私私盐维持生计,按照正常发展,但凡参与走私生意的商人一般都很容易发家,但这厮却是个例外。张士诚早先借着给官府运盐同时,偷工减料,夹带私盐卖给当地富人。可是正所谓无奸不商,这些商户竟然反过来以张士诚走私为由对他威胁,不仅不给他钱,还对他非打即骂。张士诚生意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失败典范,时间一长,他和他的兄弟们就憋了一肚子闷气,将乡里恶霸杀死,打开富户粮仓劫富济贫,走上造反的道路。可以说和徐寿辉不同,原本只想发财的张士诚是被老天逼上造反的道路,他没得选择。后来,由于张士诚市井出生,为人讲究江湖义气,得以集结乡里的盐丁们一同造反。于是张士诚凭着对兄弟们的一腔感情,误打误撞成了一方豪强。元至正十三年,此时朱元璋还啥也不是,张士诚便占领了江苏这块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为了避免被屠城还硬扛下了元朝军队的进攻,风头正盛。在这番局面下,张士诚可不大看得起朱元璋,结果二人爆发冲突。在往后日子里,才能不及朱元璋的张士诚屡屡吃败仗,被朱元璋压缩了生存空间,所以他竟然选择了投降元朝,可见比起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缺乏志向,很多选择都是被动做出。投降元朝以后,张士诚的日子好过很多,此时朱元璋也和徐寿辉打得不可开交,所以他的势力达到极盛,像后来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刘伯温,此时都还在给他当秘书。由于没有紧张的战争,张士诚治下的江苏人口也开始增多,经济极其繁盛,他也就变得奢侈骄纵。紧接着,他的亲戚部下也开始崇尚奢侈。张士诚是个很好说话的人,当然,这是对于跟他草创的那批兄弟而言。当他发财以后,他的弟弟以及女婿大肆敛财,他也纵容包庇,比起徐寿辉和朱元璋这些勤政劳模而言,他实在是有些失败。当时他手下的将帅们拖拖拉拉,不想上战场,一有战斗就装病。张士诚也不责怪他们,对他们好好哄,先给他们重赏,再让他们去干活,很是佛系。但是这些都不是张士诚最终失败的原因。而是当历史把选择权交给他手里的时候,他仍旧没有珍惜,最终才逼死了自己。张士诚之败,败在了心软上。话说陈友谅在杀害徐寿辉以后,他便把控了天完政权,自称汉王。由于当时陈友谅在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了长江下游的南京,所以陈友谅便先于朱元璋率先起了战端。这时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曾对张士诚伸出橄榄枝,想要与之结盟。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而言,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狠人,谁都得罪不起,如果有点脑子的人在二者之间不可虚头八脑,因为在聪明人面前做骑墙派无异于自讨苦吃。可是张士诚有选择困难症,纠结许久以后,谁都没有选择,竟然异想天开,想让他们争个两败俱伤,看看能不能坐收渔翁之利。然而张士诚没有想过,当时中国南方只剩他们三个大佬。不管陈朱二人谁胜谁负,待他们战后整合资源后,张士诚都不会是他们对手。所以张士诚最后落了一个兵败身死的下场,败给了朱元璋。张士诚之败,又败在了犹豫上。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将仁义融入骨血中。每当人们遭遇灾祸,总会对自己说吃亏是福。可是在现实之中,说出“吃亏是福”之人终究是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实际上,这种人每当遇到事情需要决断时,他们往往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以至于最终由于犹豫而错失时机,不得不将选择交给上天。那么试问一下,如此犹豫心软的人又怎能成大事呢?在现今我们时常听到一个名词,叫做选择困难症,可是或许大多数人没有料到,这是一个致命的病症,而且换上这个症状的大多是人们所谓的“老好人”,张士诚便是个惨痛教训。其实老好人在现今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因为他们并没有做人的底线和准则,难以对事情决断,试问这样的人如何能成事。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谋圣鬼谷子便在他的为人处世的代表作《鬼谷子》中对人们警醒: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鬼谷子告诉人们,可以轻松便成功的事,那就需要马上去做;需要费力辛苦的事,不得不做,那必须做出决断;如果能够消除祸患,防患于未然之事,那就必须要决断。实际上,不管是何种事情,但凡关系人生发展轨迹的,都必须要做出决断,不善于决断的人,往往不能把握人生的际遇,终将一事无成。汉朝武帝年轻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不将其放在眼中,眼中时刻觊觎着汉武帝刘彻之位,可是迟迟做不了决断,导致不断错失时机。所以纵然他兵强马壮,还有匈奴与之合作,但他还是被汉武帝一锅端。这便是不善于做决断的后果。再如明朝时,建文帝畏惧四王爷朱棣,对其削藩,当时只有两百人马的朱棣没想到建文帝命令来的如此突然,但是有自己同胞兄弟的惨痛教训,哪怕兵力甚少,但他也还是选择了造反。所以他成了中国数千年来,唯一在大一统王朝中造反成功的藩王,还成了千古一帝。而建文帝呢?他明明有机会在战场上杀死自己的叔父,可是他却心软,下令前线将士不准伤害自己叔父一根毫毛,让前线士兵都被绑住了手脚,最终他的心软让他丢了帝位和性命。可以说,如果心智不坚定,不善于做决断之人,难以成事。那么想要善于做决断,该怎么做到呢?鬼谷子也为人们在书中留下了答案。《鬼谷子》开篇第一卷中,便特意强调,观阴阳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他强调,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便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了解事物潜在规律,因势利导则能够洞穿世事,在纷杂的事物中游刃有余。若想了解事物规律,唯有多读书,用心看待世界。其次,鬼谷子还告诉人们要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当你能够洞悉规律以后,那接下来你要懂得如何利用规律,在行动之前深谋远虑,把握时机。机会往往转瞬即逝,还需你善于把握。在认真了解事情发展动向后,在择机下手。接下来便是他特意对老好人的嘱托: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他看来,老好人之所以老是犹豫不决,便在于他们难以把握机会,所以当他们要做出决断时,了解自己是前提,然后再去认真分析对手,了解对手,权衡自己与其区别。再之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老好人之所以不能把握主动,便是因为他们缺乏与外界的主动交流,便难以熟悉事物的变化,所以要在思想上开放自我,熟读书籍,并主动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见多识广,你才能更容易做出决断。当然,鬼谷子的智慧与权谋远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详尽,所以笔者在此只是简单提及了他的部分思想和谋略。而鬼谷子的智慧和权谋,不仅贯穿古今,还适应许多场合。读懂《鬼谷子》,更能在社会中运筹帷幄,静观其变,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你对鬼谷子的为人处事之道也有兴趣,不妨购买一套《鬼谷子》丛书,在这套书中,每篇都有解析与导读,并附上了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案例,其领域涵盖管理、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以精彩纷呈的故事呈现鬼谷子的智慧谋略。本书并不贵,券后只需要16.8元即可带回家,16.8元还不够请别人一顿好饭,还不够买一包好烟,但却可以换来一次思想的蜕变!若是能够读懂此书,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必定都能再上一个台阶!如有兴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