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个珍惜时间勤学上进的励志故事,

年前,孔夫子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同江河,日日夜夜不停地奔流,今天过去了就不能时光倒流,头发花白了也不会返老还童,这是金钱、权力无法购买与掌控的事情,所以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古人懂得时光的宝贵,似乎比今天的我们更加珍惜时间,诸如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手不释卷等惜时勤学的故事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每读一次都禁不住对书中的人物肃然起敬,然后告诫自己“一寸光阴不可轻”,少看短视频,少追无脑剧,人生有更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今天分享十个古人珍惜时光、勤学上进的励志故事,与各位共勉。

01.董遇:“三余”读书

“或问三馀之意,遇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

董遇,汉末三国时期大学问家,史书记载他“性质讷而好学”。他曾经和哥哥董季中捡拾野稻卖钱维持生计,每次总是携带着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依旧读书如故。

董遇对《老子》《左氏春秋》深有研究,并且有著作发表。有人向他求学,他说先把书读一百遍吧,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求学的人苦恼地反问,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啊。

董遇告诉对方,我们应该利用“三余”的时间,什么是“三余”时间呢?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雨天是晴天的剩余。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也就有时间读书了。

董遇的“三余”时间针对的古代农耕社会,雨天和冬天农活不多,可以利用起来读书,我们现在如果把晚上和假期的时间加总起来,其实也颇为可观。

02.欧阳修:三上“写作”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说起董遇的“三余”读书,自然不能不提欧阳修的“三上”写作。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又是当时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我们熟知的中国二十四史,他一人独占两史,与人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又编著《集古录》,有《欧阳文忠集》留世,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据欧阳修在《归田录》记述,他一生所的文章,多在“三上”,具体是马上、枕上、厕上。外出骑马时,睡觉休息时,内急如厕时,三个地方,三种时间,一个人清静自在,确实适合思考写作。虽然时间零碎,但是聚沙成塔,长期坚持,也是不小的收获。

其实,欧阳修惜时的“三上”写作法来自于上司钱惟演的启发。当年欧阳修考中进士后,在洛阳充任留守推官,颇受上司钱惟演青眼相待,私下里二人有颇多交往。钱惟演曾多次对欧阳修说:“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正是钱惟演手不释卷的嗜好影响并启发了欧阳修,由此诞生了欧式“三上”写作,也为欧阳修日后在文坛的崛起注入了力量。

03.祖逖:闻鸡起舞

“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祖逖,字士稚,东晋军事家。年,祖逖率部北伐,于大江之中拍击船楫,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数年间,祖逖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后赵石勒不敢南侵。

祖逖少年时却是个生性豁荡,轻财重义的纨绔子弟,并不爱读书,成年后方才发愤图强,博览群书,涉猎古今,当时的人称赞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后来,祖逖和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个热血青年,因为共同怀揣着建功立业、恢复中原的理想,常常同床而卧,秉烛夜谈。

一次,祖逖在半夜里听到鸡叫声,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们上进,于是他一脚把刘琨踢醒,说:“此非恶声也!”随即与刘琨披衣起床,到屋外拔剑练武。

后来,闻鸡起舞一语用来喻指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也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唐代名臣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勉青年人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

04.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及粤肃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年,周瑜病死,鲁肃到陆口赴任途中拜会吕蒙。鲁肃本来有些轻视武夫出身的吕蒙,然而当二人交谈时,发现吕蒙对天下形势、孙刘利害分析得头头是道,学识与见解相当高明。

鲁肃大吃一惊,说以你如今的才略,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从一介武夫但胸有韬略的将军,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值得一提。

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推脱军务繁多,没有时间。孙权劝他,说又不是让你做穷经皓首的博士,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再说你事务繁忙,难道比我处理的事务还多吗?

吕蒙顿时开悟,自此开始勤加学习,日积月累,他读的书,超过了宿儒耆旧。

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年,吕蒙白衣过江,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官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吕蒙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将领勤能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

05.孙敬:头悬梁

“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孙敬,汉朝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都称他为“闭户先生”,等同于现在的“宅男”。

孙敬读书,常常熬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另一头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头发悬梁的办法,发奋苦读。

经过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孙敬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

06.苏秦:锥刺股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历史上与孙敬的“头悬梁”并列的是苏秦的“锥刺骨”,背后同样有一段值得书写的故事。

苏秦,洛阳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曾经一人“佩六国相印”,可谓风光无限。然而,在苏秦成名前,却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苏秦年轻时到齐国从师,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史记》记载,“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学成之后,苏秦周游列国多年却一事无成,最后狼狈不堪地回到了家中。

外出创业失败的苏秦,遭到了家人无尽的嘲笑,说他不务正业到处闯荡,专干舍本逐末的事情。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嫂子不为他做饭,连他的父母也不认他这个儿子。

苏秦羞愧难当,决定发愤图强,于是找来《周书阴符》,昼夜专心研究。据《战国策》记载,“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正所谓“知耻而后勇”,苏秦有时候读书到深夜,实在困倦,难以专注,他就用一个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疼痛驱散困意,从而振作精神。

苏秦学成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07.陶侃:当惜分阴

“侃勤而整,自强不息。”

陶侃,东晋名将,他曾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

幼时的贪婪非常贪玩,不愿用功读书,母亲很是着急。一天下着大雨,陶侃没有去读书,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耍。母亲命他背书,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候,母亲问他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却解释不出来。

母亲告诉他,光阴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快,日月就如纺织机上的梭的速度一样快。你现在读书不用心,日子就这么过去了,岂不是很可惜?陶侃听后,大为惭愧,从此奋发苦读。

陶侃为官后,依旧勤勤恳恳。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他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他常对人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08.朱买臣:行且诵书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朱买臣,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未出仕之前,朱买臣家里很贫穷,但非常爱好读书。他本人不治产业,到四十岁时仍然是个落魄儒生,平时依靠砍柴卖来维持生计,他经常担着柴,边走边读书。

朱买臣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屡次阻止他在途中唱诵,但朱买臣声音唱得更大。妻子感觉羞耻难当,请求离他而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妻子恼怒地回道:“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朱买臣终是不能挽留他,只好任凭她离去。

后来,朱买臣入朝为官,正是凭借平时背诵的经文,向汉武帝讲解《春秋》《楚辞》,受到汉武帝的重用。

09.李密:图书挂角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因为《隋唐演义》为大家熟知,他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领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少年时代,李密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时因为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后,就被炒了鱿鱼。

不过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专心读书,因以放牛为生,常在牛角上挂几本书,时时诵读。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路过碰到他,忍不住赞叹:哪里的读书人,这样好学?李密认识杨素,忙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杨素又问读的什么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

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全在你们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后来,宋朝人编写《三字经》,将朱买臣“负薪”和李密“挂角”连在一起,比喻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10.匡衡:凿壁偷光

“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匡衡,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

小的时候匡衡家中贫困,无钱读书。他听说一位富户家里藏有很多书,便主动要求去富户家里做活,条件是他能够借书来读。富户答应了他。

可是匡衡白天非常忙碌,根本没有时间读书,晚上又没钱买油点灯,这可咋办呢?

后来,匡衡注意到每晚邻居家的灯光明亮,便将自己家的墙壁凿了一个洞,就靠这个洞里透过来的微弱灯光,勤奋读书。

匡衡“凿壁偷光”的做法放在今天肯定是不合适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匡衡不怕艰难,坚持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十个惜时勤学的故事分享完了,但愿我们可以做到珍惜时光,勤学上进,把人生中的每一天过得精彩且有意义,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也可以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