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代人,师出于道家,但又是纵横家,兵家的祖师爷,他的精明之处就在于,对当时诸子百家中各门派思想文化都能精通,他的著作《鬼谷子》不但受到世人的研究和称赞,最重要的是这本著作表面上是谈论当时的君王之间的游说,纵横捭阖之道,识人用人的兵家谋略,但时至今日,古为今用仍有很多深刻道理,并可以借鉴,因此用在外交军事,为人处事,职场用人管人,都能举一反三,得以应用。故此笔者摘录了《鬼谷子》7-12章部分经典语句与大家共享。《鬼谷子》本是十四章,但传到今天只有十二章。
第七章揣篇
1、“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句解:以往那些善于治理天下的人,总是要先仔细审视洞察天下的发展大趋势以及各国具体实力情况,如果不知道各国的权势和虚实,并且分析不准确就不能对各国的实情有所掌握,也就无法了解各国暗中的动作和天下时局发展的变化。
2、“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句解:因此一个谋划大事的人就必须认真审视观察天下各种形势变化,要想说服他国君主,就要全面的揣摩他的实际想法,他的喜欢兴趣,长处或短处,所有的详密谋划都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或对付各种情况和人物,或尊敬他,或轻视他,或重视他,或忽视他,也可给予利益,也可给予伤害,也可成全他,也可败坏他,所使用的谋略就是“揣摩”这个道理。
第八章摩
1、“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窖,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句解:“摩”就是揣摩、揣情的一种谋划,“内符”就是所要揣摩的对象,在进行揣摩对方时一定要有方法还要做到隐秘,适当的“摩”并按其所好进行观察,这样其内部实情就会通过“内符”而展现出一些细微的反应,这时就要适时加以堵塞、隐避、或消除痕迹,或表面进行伪装而隐藏实情,只有这样才能不知不觉中把事情做成功而又不留下后患,“摩”的作用就是在促使对方发生“内符”,只要做到两者使用得当也就没有办不成功的事了。
2、“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
句解:善用“揣摩”计谋的人有很多方式方法:有用和平的方式,有用正义谴责的方式,有用投其所好的方式,有有愤怒施压的方式,有用名望压制的方式,有用暴行逼迫的方式,有用廉洁说服的方式,有用信义说服的方式,有用利益诱惑的方式,有用谦卑说服的方式,因此效果用法也不一,和平得到安静,正义就要刚直,喜好得到喜悦,愤怒就会激动,名望就要声誉,暴行就要施压,廉洁就要清明,信义就是求取,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会委屈,所以圣人的揣摩之术只要加以学习众人也是能够运用的。
3、“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句解:善于谋略必须做到周全慎密,选择与对方能够沟通的对象,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又没有空子让人钻,就要按照事先确定的谋略方案才能取得圆满成功,还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与事物发展规律以及时机都要相配合好,说服别人就要做到话出有情有理,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
第九章权
1、“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句解:说客就是劝说别人,劝说别人也就是帮助别人,说服人的言辞过于修饰就是假话,言过于实是有利也有害,在辩论中进退应对言辞过于犀利,其实也是一种轻浮的表现,真正有正义合理的言辞,是能够去伪求真的,阐明真伪才能符合事实,指责的言语,就是反对的言论,会引起对方隐藏的更加细致,花言巧语都是假忠谄媚,用不实言词来巴结奉承人,都是带着面具的假智慧只想取得虚名,言语平淡真诚果断而获得勇的名声,为人分忧之言是一种计谋只为获得信任,修饰的善言自己虽然不足但可指出别人的不足从而取胜,过于巴结奉承就是谄媚,过于虚浮就是吹嘘,过于慎密谋略就是权变,哪怕失败都能不犹豫就是果断,自己不足而总是责备他人就是造反。
2、“故口者几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
句解:所有言语都是出自于口,因此口就是开启或关闭一个人意愿的开关,耳朵和眼睛都是用来帮助人的思维。可用来发觉奸恶的计谋,因此人的口、耳、目应当协调以致思维清晰明理,才能使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再复杂的事情言语表达都不得紊乱,对答应辩自如而不慌乱,言辞表达形式千变万化而不危险,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技巧懂得规律。
3、“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句解:人之间交流和说服都是希望能被接受,都想把事情办成功,所以再聪明的人也有短处,哪怕愚蠢之人也有长处可用,尽量不要用自己短处,而要用他人长处,这样就不会遇到困境,说到别人长处时就要发挥他的长处,说到对方的短处时就避开他的短处。
4、“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句解:总之世间说服人的言辞有五种: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如同生病之人一样言语精气不足,怨言主是没有主见的言辞,忧言就是担心泄露心机的言辞,怒言就是生气而草率的言辞,喜言就是无关紧要没有重点的言辞,这五种言辞掌握要领都好运用于实践当中,所以与聪明人交流要显得知识渊博,与愚笨人交流就要善辩,与善辩的人交流就要抓住重点要害,与高贵之人交流就要显出自己气势,与富人交流就要显出自己高雅,与贫穷的人交流就要说明利益,与地位低下的人交流就要谦卑一点,与勇敢之人交流就要果断,与有范过错的人交流就要敏锐,这些都是平时言谈交流的要领,但很多人却违背这个规律。
第十章谋
1、“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句解:凡是一个能言善辩有谋略的人都懂得一个规则,就是先一定要清晰明了对方的内部实情,再来确定三仪,三仪也就是上中下三策,时常三策会相铺相成,只有这样才会有出奇制胜的谋略,自古这些奇谋都是所向无敌。
2、“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句解:对于品德良好的正人君子大多都会轻视财物利益,所以不要用钱财来引诱他,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勇士自然就不会害怕困难,所以就不要用困难来吓唬他,反而他会据死守护危地,对于智慧明理的人就不要假装诚信来欺骗他,而是用信义道理来相待,从而辅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真正的仁人,勇士,智者三才。
3、“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句解:对于表面亲切而内心疏远的人进行说服时就要从攻心着手,对于内心亲近而表面疏远的人就要从外部着手,所以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来调整自己方法,观察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是否得当,观察对方的言词来加以总结要领,根据对方的形势变化来加以调整,根据对方的缺点来进行权衡,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伤害来加以防范,揣摩之后给予威胁,抬高之后给予撼动,削弱之后加以帮扶,符验之后施以验合,拥护之后给以阻止,扰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是真正的计谋。
第十一章决
1、“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句解:大多为别人做决策时,别人都是有疑难问题,谁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情而不希望遇上祸患或是被别人诱骗,在作出决断时肯定会有一方得利,而别一方就会有损失而不接受,这就要讲究谋略,本来做决策都是有利于决策者,如果有隐含着不利的因素,决策都也不会接受这种现实,因此彼此关系也会疏远,如其这样对做决策者就是不利了,甚至遇到祸患,这就是做决策的失误。
第十二章符言
1、“安徐正静,其柔节先定;善予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有主位“。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有主明”。
句解: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安祥、从容、正直、沉静,可以肯定他的修养和组织能力是处处有益处的,既能给人带来好处而自己确与世无争,心平气和的面对世事纷争,并等待世事转机和变化,这才是上善之人,人的眼睛贵在于有远见,耳朵在于敏锐,思想在于智慧,作为人君就要用天下人的眼睛来看事情,就没有什么看不到,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听声音,就没有什么声音听不见,用全天下人的心思来考虑事情就没什么事情不知道了,要是天下人心相聚就如同车轮一样同步前行,就可以明察一切世事,自然天下就会太平。
2、“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
句解:天时、地利、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如果对这些心中都没有定数的方向,你将何以生息,这是一个君王该发出的问题吗。
3、“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有主恭,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有主名”。
句解:“千里眼”、“顺风耳”、“树明”虽在千里之外隐藏于渺茫之处,却有如此功能,这就是洞察的“洞”,天下一切邪恶奸诈之人都是在暗中变化,一个明君就要象千里眼,顺风耳一样,遵循规律按实际去做,才能安全完好,名与实要相符,又要合情合理,因此名必务于实,实来自于理,理是在名实相符的道德之中,而道德在于和谐,和谐源于做事适中,这就是名与实要相符的道理。
(因笔者学识浅薄,而《鬼谷子》这部著作内容精深,对于言辞注解如有不妥不准确之处,还望高人贤者给予指正和赐教,请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指导,本人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