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ldquo载鬼一车rdquo

研究《周易》,绕不开“鬼神”。这就好比是百家菜里的一把盐,味道的灵魂就在这里头。用《易传》里的话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外,可不就是阴阳不测之鬼神么……

你仔细品《易传》,它有十余处言鬼神。如“凡天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再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等等。巧的是,“魂魄”二字皆为鬼部。看来哲学上追寻人之“本体”迷踪,也与之相关。何为“魂魄”?或许在《礼记》中能找到一些端倪。《礼记·外记》讲,“人之精气曰魂,形体谓之魄。”原来,魂魄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而是讲“形气”的?这让笔者莫名想到了地书“在天成气,在地成形”的宏论,这就归到了阴阳二气的境地,你说这唯心么?《黄帝内经·灵枢》又补充道:“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白了,魂魄本是人之精气所聚,人死魂魄气散,便游走于外。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人死魂魄气不散,陨星虽毁而成石,又作何解释呢?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紧要问题。

《易传》言鬼神者,在多数人看来,莫过于“外传传闻”。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易经》卦爻之源头,才有说服力。《易》经文言鬼神,不过既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与睽卦上九之“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二则。“高宗伐鬼方”的“鬼”说的是殷商时的方国鬼方,此“鬼”除了是地名,更是一种图腾,一种文化符号;而睽卦爻辞“见豕负涂,载鬼一车”之说,才是《易》公开“讲鬼话”的最佳例证。

关于《易》之“鬼方”一说,笔者旧文“神无方而鬼有方”已做过详细解读,本文专论周易睽卦所藏的阴阳不测之物。睽卦上九爻说:“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见豕负涂,载鬼一车”怎么到底怎么回事?很多易学家解读为,有人看见背上沾满泥巴的一头猪吃力地拉着一个车子,车子上全是“鬼”!这个解读可够吓人的,这近似幻觉的说辞,对无神论者而言,会觉得荒诞,甚至于可笑,连易学大家孔颖达在《周易注疏》里也讲:“‘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者,鬼魅盈车,怪异之甚也”。宋理学家朱熹说:“载鬼一车,差异底事也”。什么是“差异底”事,简而言之,就是说不清楚。《周易易解》上也说:“见鬼一车,怪事也”。诸如此类的解读,代表了大多数易学家的观点。可见三人成虎、三豕涉河,说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所谓的共识。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睽卦六条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一股脑地接纳了“鬼魅盈车,怪异之甚”的观点。以至于后来,“载鬼一车”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顾名思义,十分荒诞离奇。

真有这么荒诞离奇么?我看未必。唐易学大家李鼎祚在其力作《周易集解》中引用了汉易家虞翻的说法,虞翻说“坤为鬼、坎舆为车,其变在坎,上与三应,三不正……”并说,鬼车与礼为魂车。显然,虞翻以取象来搪塞其辞,“魂车”又为何物?李鼎祚也没做出解释。好在《周易集解》提到了爻辞应位说,虞翻所说的“上与三应”说的是睽卦三爻,睽三爻说:“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大家注意到没有,睽卦三爻并未说车,而直言车座(舆)。舆也代指牛拉车或马拉车。这个“舆”字,大有玄机。遗憾的是,大家只认得到“舆”,而没有联想到二十八宿之一的“舆鬼”(鬼宿)。其实,“见豕负涂,载鬼一车”之说,史料中已有了答案,只因为很多人沉迷于易理释义、句式翻译,而忽略了观象,正如尚秉和所说“未见象而未敢解易”,正解就这样无情地被抛弃。说到正解,很多年轻人不讲易德,动不动就说自己解开了《周易》的神秘地面纱,破译了千古之谜。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