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狠人,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

龙是传说中华夏的图腾,四大神物之首,龙作为神物,可变大可变小,善于变化,则可以飞到天上,虫只大不小,不能低调隐忍,不善于变化,只能留在地上。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就曾对刘备说过:“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说的就是人要懂得趁势而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对人或事的方法。能屈能伸方为大道。

人要像龙一样,要懂得趁势,不要一味逞强。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尺蠖是一种蛾的幼虫,样子有点像蚕,它把身子不断弯成弓形再放直,如此反复,所以它才得以前行。

懂得顺时而动,这并不是让人抛弃原则,而是让人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对待人或事的态度和方法,以此掌握主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大道。

01

《道德经》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子问弟子:“你身上什么东西最硬?什么东西最软?”

弟子脱口而出:“牙齿最硬,舌头最软。”

老子说:“牙齿最硬吧?可到了我这个年纪,牙齿全都掉光了。

舌头最软吧?但是它却始终得以保存。

单就从人生哲理方面来说,牙齿一生强硬,最后“全部殉难”,舌头一生柔软,最后“完壁归赵”。当然,这也不是说让我们处处软弱,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识时务者为俊杰,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中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对谁都不服气,遇到事情寸步不让,从来都是“据理力争”,好像很强硬的样子。但深入观察后我们会发现,他们生活得如意吗?并不如意。

不客气地说,这些人中就有你和我的身影。扪心自问,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的内心幸福吗?其实并不幸福;我们做事情的成功率大吗?其实并不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必须懂得妥协。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万事不求人的人,我们必须能大能小,不可一味强硬。

越王勾践早年年轻气盛,执意攻打吴国,结果大败,被迫向敌人称臣。在吴国的三年中,勾践养马喂马,除粪打扫马棚。吴王出游打猎时,他跪伏在马下,让吴王踩着他的脊梁上马,为博取吴王欢心,他甚至“问疾尝粪”,尝尽各种奇耻大辱,终于被放回越国。

从此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勿忘耻辱,最终养精蓄锐,再次起兵灭掉了吴国,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的一代枭雄霸主。

一味强硬,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外强中干。永远不肯低头,在某种情况下,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的反映,就是不能清楚地定位好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都想得到,结果什么都得不到。

能忍常人不能忍之苦,必能享常人不能享之福,成就常人不能成就的伟业。

没有吃过蹲在低处的苦,而轻易站上的高处,来得易也去得易。

经历过长夜痛哭的人,才会对人生的每一点成绩都倍加珍惜。

02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说明一个问题,既要专注,也要学会变通。

张良曾经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修炼心性、积累学识。

正是这些积累,才有了他后来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楚庄王曾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人,处处好强,过于张扬,早晚自取其辱。

高处不胜寒,凡事不必处处好强,太好强就会自我膨胀,咄咄逼人。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

刚柔相济,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继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三国时期,枭雄各自割据一方,在汉献帝还没有被废掉前,袁术过于好强,高估了自身的实力,率先称帝。

结果,遭到众诸侯的打压,最终惨遭大败。

当一个人撒手人寰的那一刻,回想自己的一生,曾经的张扬是多么的愚蠢。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美好的品质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不与世人一般见识,有着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东晋版虎口脱险,很给我们启示:

东晋时,名士温峤博学多阳、文采一流、善谋善断、有胆有识,深受晋明帝司马绍的信任。当时,大将军王教掌握着朝中军事大权,企图谋反,他请求皇上,将温峤调给自己当左司马,其目的是剪除皇上身边的羽翼。

温峤懂得进退,一到王敦霸府(王敦是大将军,他的霸府就是大将军府)对王敦恭恭敬敬,对大将军府的大事小情皆尽心尽力,王敦哪怕找借口除掉温峤,一时半会也找不到。

王敦有个宠臣叫钱凤,温峤想着同钱凤拉好关系。魏晋时期的人喜好点评他人,当然点评人不是随便一个都能当,恰好温峤是有个有名的点评人,时人皆以受到温峤点评而为荣。他说钱凤:“精神满腹”。

这一句夸赞可谓搔到钱凤痒处,将温峤引为知己,更是在王敦面前大肆说温峤好话。温峤做事勤勉,加上亲信钱凤的话,王敦真当温峤愿意辅佐自己,成了自己的伏臣,于是对温峤的愤恨之心渐渐淡去,杀心自然也就没了。

公元年,在任京城最高职位--丹杨尹的官员去世,按王救跟晋明帝的约定,该职应由王敦指派。温峰认为这是一个逃回京城的机会,很想受任此职。为了不让王敦觉察他的意图,他故意几天不上将军府,在家喝酒玩乐。

王敦去问温峤:“京师乃要害之地,应该派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担任丹杨尹。”

温峤假装醉酸醺地说:“我也这么想,若论文武兼备,非钱凤莫属!

王敦又去征求钱凤的意见。钱凤听说温峤推荐自己,心理很是感激,谦辞道:“温峤比我强,还是让他去吧!”

王敦将钱凤的意见告诉了温峰,温峤再三推辞说,自己才疏学浅,难以独当一面,最好留在将军身边,竭诚效力。温峤有感于他的忠诚”,坚持任命他为丹杨尹,还交给他一项任务:严密监视朝廷的一举一动。

温峤高兴之余,又担心钱凤从中作梗。钱凤心机周密,本性多疑,若被他识破意图,岂不功亏一篑?

在钱行宴会上,温峤故意装成醉鬼,向钱凤敬酒。钱凤喝酒时,不小心酒了一滴,温峤借题发挥,挥手打落钱凤的帽子,大骂道:“老子给你敬酒,你竟敢倒掉!

王敦见溫峤醉了,忙命人将二人分开。

临行前,温峤泪流满面,跟王敦谈了一上午,迟迟不肯上路,直到中午,才依依惜别。

温峤刚走,钱凤便赶来了,对王敦说:“温峤做过太子底子,跟皇上关系密切,这个人未必靠得住啊!

王敦笑劝道:“他昨日喝多了,有失礼之处,你看在我面上,原谅了他吧!他平日在我面前,对你可是赞誉有加啊!”

钱凤无话可说,只好作罢。

温峤回到京城后,马上将王敦的谋反意图告知晋明帝,建议早做准备。

不久之后,王敦果然谋反,晋明帝亲自挂帅,命温峤为将,负责指挥作战。公元年,温峤用水攻战术,两面夹击,击败了叛军。王敦又惊又急,一病而亡。王敦的哥哥王含,以及钱风等将,继续领兵作乱,但很快就被剿灭,王含、钱凤都死于乱军之中。

温峤是一条真龙,可大可小,可软可硬,一切行动根据时势变化,否则,他恐怕早就性命不保。身处“虎穴”时,温峤先是从大义出发,直言劝谋王敦不要谋反,但一旦发现王敦反心不可动摇时,马上“服软”,识时务者为俊杰,保住性命再说,以待日后的机会。他一度发挥可大可小的本色,左右逢源,长袖善舞,主动结交钱凤等人,获取信任。最后一旦脱身,马上恢复本来的面目,尽显硬气,狠狠惩罚了叛军。

我们当初可以设想,如果温峤只是一味骂王敦谋反不对,那么他只能像虫子一样被王敦捏死。而如果他没有“硬汉”本色,则又成了叛徒,成了历史的罪人,正是因为温峤“可大可小”,才成了历史上的一条龙。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温峤学习,哪怕是再小的事,也要学会变通,实质上,只要我们懂得变通之道,就可以做出很多大事。很多大事就是由小事组成的,高以下为基,大以小为本,只要我们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中都成为“变通之龙”,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03

《鬼谷子》里讲:“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

能退者,方能进;能弱者,方能强。

懂得示弱,是一种高明的智慧,也是内心的从容。

人生之道,犹如一幅阴阳太极图,讲的就是变化,而我们需要的则是变通。因为所有问题的解决,就源于一个智慧的变通。

南怀瑾大师曾用禅法来讲解庄子的《逍遥游》,他认为《逍遥游》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世界都是变化的,外物可以“物化”,而为了适应外物,人则应该“自化”,所谓“自化”就是指变化自身来适应外界。

无论是谁,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会变通,至刚易折,至柔则无损,上善若水,是最好的选择,便利万物,而又能高能低,能屈能伸,方能顺利长远。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运,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你的每一份运气,每一次人缘,都是自己无形中攒下的。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攀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强者,懂得到了人生最低点,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向上。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下,是为了更长久的上;缩,是为了更有力的伸。

沉默,是为了一鸣惊人;静止,是为了一飞冲天。

强者,都曾被命运打击,但一定不会被命运打倒。从不招摇过市,总是不动声色。

真正的强大,是既能享受高处之酣畅淋漓,也能挺过低处之隐忍待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