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战争的最高境界;《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说不需要通过战场上面对面的拼杀,就能使敌军屈服,这才是善于用兵的最高境界。

历史上很多学者把《孙子兵法》称为武兵法,既然有武就有文,文兵法指的就是《鬼谷子》。他两是什么关系呢?

《孙子兵法》在国内外被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鬼谷子》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

两本著作都产生于战国时期,不过《鬼谷子》比《孙子兵法》成书时间要晚一些,《鬼谷子》侧重的是谋略问题,但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鬼谷子还有两个杰出的徒弟孙膑、庞军,都善于带兵打仗,因此也被认为是一部兵书。

《孙子兵法》侧重于概括总体战略,理论成分比较多;《鬼谷子》偏重于具体的技巧,比较易于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鬼谷子》摩篇说:“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就是说掌握试探术,如果主持政事,就会每日都有成绩,甚至一日比一日更大,但都没有人知道。主持军事领兵作战,就会每天都能打胜仗,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胜利而不易被人发觉,因而没有人畏惧。

主持政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成效,为什么人不知呢?是因为积累德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却不知是谁给予的利益和好处;积累善行,人民都顺从遵循着做,却不知为什么这样做。

主持军事日胜的人,为什么人不畏呢?是因为他们经常是不战自胜,不用破费资财,使百姓不知不觉地归顺,不知不觉地自然不畏惧。《鬼谷子》的“胜于无形”这跟《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本质是一样的。

我们来看个经典案例:齐国“重金买鹿”,发动了世界最早的“贸易战”。

春秋时期,楚强齐弱,楚国时常威胁齐国,齐桓公找管仲商量,管仲建议齐桓公在楚国花高价买野鹿,同时,多准备粮草,加固边境防御工事。

于是齐桓公秘密派遣了许多商人去楚国买鹿。另一方面,管仲专门派出使者,带着大量钱财,亲自去见楚王购买野鹿。

楚王得知使者的来意后,嘲笑管仲的做法,因为楚王认为,野鹿无关紧要,对国家建设没有任何好处,钱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管仲既然愿意用大价钱来买野鹿,这么多钱不赚白不赚,于是鼓励百姓捕鹿。

当时楚国百姓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放弃了种地去捕捉野鹿,导致楚国大面积良田都被荒废了。楚国虽然有储备粮食,但是百姓缺粮太多了,不久楚国就陷入粮食危机。

齐国则是悄悄地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储备比之前扩大了许多倍。与此同时,管仲对桓公说:楚国现在有钱,没有粮食,必然要拿钱来买,我们趁机封锁边境,不让楚国人出入,切断他们的运粮通道。

楚国闹饥荒,全国陷入了慌乱之中,楚王才醒悟过来,赶紧派人收购粮食,但为时已晚,边境都被齐国控制了,百姓纷纷逃入齐国,从此楚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和齐国抗衡了。齐国从此崛起,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重金买鹿”“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计,可以说不动一兵一卒,不仅战胜了强大于己数倍的楚国,而且还让无数百姓纷纷来归。这样的智慧确实让人敬佩不已。

《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和《鬼谷子》的“主事日成,人不知;主兵日胜,人不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首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高境界的胜利;虽然现实中往往做不到这么高的标准,但是《论语》说: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下,则无所得矣。我们一定要以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即使做得不好,也会获得一定的成绩。

其次,就是告诉我们,凡事要多想想,怎么样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看待我们的竞争对手,不论强大与否,从策略上来讲,尽量避免正面开战,而是要寻找自己的优势,有优势,投入最小,同时能回避竞争对手的强处,攻击其弱势之处,如果没有那就跟管仲一样,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现方式:“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谋”“伐交”那就是《鬼谷子》非常擅长的方面了。

那鬼谷子是怎么论述“伐谋”、“伐交”呢?所有的谋略家都遵循的谋略原则是什么呢?我们下期继续和大家分享。我们下期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