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讲了什么,如此受人追捧,

王阳明的心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追捧,从清朝的曾国藩,到日本的稻盛和夫,以及马云都是他的追随者,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有何力量,为何能受到如此多人的热爱呢?

王阳明是心学的开创者,更是明朝唯一一个封侯的文官,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毕生追求的儒家思想中,他独创“心学”,开辟了另一条文化之道。

贵州龙场是王阳明人生的低点,同时也是他的转折点,在到达龙场的路上,王阳明一路躲避追杀,先是经历了官场的黑暗,再是看清了人性的险恶,终于躲到了龙场,而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让他生不如死,一起来的手下多染病而死,王阳明也几度险些丧命。

在这种环境下,王阳明开始思考,自己立志做圣人,而如果圣人面临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做呢?

最终他“悟”道了,他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渐渐地,他的身体开始恢复,在而且越来越好!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圣人并没有他这样的经历,所以他不知道圣人在这种环境下会怎么做,但圣人的道,也是由心境决定的。

于是他得到出“心即理”。

在心学出现之前,儒家思想将人分为圣人和普通人,因而读儒家书籍变成了读圣贤之书,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变成了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

儒家学强调的是圣贤修为,读圣贤之书是必经之路,将儒家放到了神的高度,而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的个人修为,让圣贤走下神坛,而要修好自己,人人都可成为圣贤。

简单地说就是心学主张人人平等,友好相处,社会无阶层化,和谐,正如王阳明在龙场和庐陵时,与老百姓相处和谐,这也是心学得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心即理”同时期诞生的,“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认知是行为的开始,行为是认知的途径,这个观点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目的是实践”不谋而合。

王阳明一生可谓神迹,他是书生,但同时也是战神,他一生带兵打仗从无败绩。

王阳明主张”事上练“,一个人要认识一个事件,只有去做了,才能知道,即“事上练”。

王阳明年轻时,也是朱程理学的追随者,为了验证格物致知,他去格竹子,却终饿得虚脱!

知行合一即”用心反应事实,才能获得认知“,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没有唯一性,即圣人说的话也有可能是错的,人应该自由地思考,不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在宁王叛乱之后,王阳明立大功而被诬陷,在和奸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提出“致良知”。

心学又被称为良知学,良知是一切的根本,心不正,则事不成。

最终王阳明形成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主体框架的心学,从此,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了明显的区别。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良知,如果用良知去处世,便能真要地遵循良知做事,就能存善除恶。

”生而为人,应该善良“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却每难真正做到,在良知之前便是知行合一。

良知又可以理解为善恶,但善与恶是相对的,王阳明的弟子薛倪问他:“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王阳明说:“假如一个人要种花,那么花便是善的,草便是恶的,而如果要种草,那么花便是恶的,草便是善的。

如佛家所说,善恶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所求不同罢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要防小人坑害,但何谓小人,何谓君子,不过是意见不同,看法不一而已。

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便是志同道合,反之则是小人,但自己的观点就是善良、正确的吗?

所以王阳明认为:人的本心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见到某些事物之后产生了好恶,而要知道哪些事是善,哪些是恶,那便要问自已的良知了!

王阳明心学自诞生之日起,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朝的林则徐就是心学的践行者。

当鸦片进入中国之初,只有林则徐真正做到了禁止鸦片,即使当时的人都反对他,认为他的禁烟会带来大麻烦,而他却说“苟利国家生死复,岂因祸福避趋之。”

很少有一本书能改变无数人的看法,而王阳明就做到了这一点,曾国藩说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将王阳明的书细细品读,纪晓岚更是看过不下于10遍,南怀瑾、郭沫若、余秋雨等人也称赞王阳明是最了不起。

孙中山先生就曾在阳明的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心为万事之本“,通过强调心的力量,唤醒人民革命的力量。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影响了很多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称“五百年来以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来自王阳明”。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传习录》都是他的集大成者,可以说读懂了王阳明的心学,也就读懂了人生真谛。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亦或是步入社会的青年、创业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板,都值得去认真阅读。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除了《王阳明心学》还有《鬼谷子》、《道德经》,厚厚的三大本只要48元,每本不到16元。

都说“富贵由天”,但读过这本书后,就会明白,决定未来的,是自己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修什么样的心,就会让自己的人生完全不一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