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合一解说第五章公冶长篇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www.gpitp.gd.cn/bing/20180430/73878.html
第五章公冶长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为孔子的弟子,他能够听得懂飞禽的话,这是很神奇的事情吧?他为什么坐过牢呢,这也和他的这个特殊的技能有关。有一天公冶长在路边听到一群小鸟互相呼叫着,赶紧去青溪边上去吃人肉了。这时候有个老妇人哭着走过来。公冶长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她的儿子失踪了,也许是遭遇不测了。公冶长就对她说,也许是已经死了,可以去青溪那边找一下。老妇人果然在那里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尸体。公冶长就被告了,抓进了监狱。后来公冶长在监狱里面,听到一群麻雀在叽叽喳喳的说,在白莲花的水边,有一辆运粟的牛车翻覆,洒了满地的粟,赶快去吃吧。公冶长跟狱卒说了,果然如此,才把他给释放了。孔子评论公冶长说道:“这个人还是值得把女儿去托付给他的。虽然曾经遭受过牢役之灾,但是并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古人娶妻嫁女必然选择有德行,孝慈的对象。后代的子孙遗传基因也好,必然也受到熏染,性情自然慈孝。俗话说的好,选择好的对象会影响三代人。也许远远不止三代。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自己的弟子南容说道:“大道能够行于邦国的话,南容也会得其时而大展宏图的,不会错失推行大道的机会的。如果大道不能行于邦国,南容也能够懂得进退之道,免于引来杀身之祸的。”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看这两句,由此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弟子厚爱有加,并不是选择地位显赫的贵族去嫁,而是选择有德行的人。你看当孔子的弟子多幸福呀,还有这等好处。这样的人让孔子觉得比较放心。如果君主比较昏庸而骄奢淫逸,所亲近的也必定是奸佞小人,贤德的臣下就会比较危险了。如果有碍于小人的利益,也许就会被除掉了。假如再像前面那样不顾君主是否能够接受,一再进行苦谏,逆着来撕破龙鳞,就更加的危险了。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评论自己的弟子子贱。他这是怎么说的呢,这次可没有好女人嫁给子贱了。孔子说道:“子贱此人真是君子呀。假如说鲁国没有君子的话,子贱安能够学习到君子之德呢?”孔子爱屋及乌了,顺便也夸一下鲁国的君子是很多的。正是因为鲁国有很多德行高远的君子,所以子贱才有地方学习的,而成为君子。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子贡问老师孔子说道:“老师您看看我如何呀?”一般来说都是孔子自己去评价弟子的。这次感觉子贡是开玩笑似的,毛遂自荐的问孔子。子贡在众多弟子中属于佼佼者了,为政好,经商又能富甲一方。这样的弟子也许容易又骄傲的情绪,所以孔子回答道:“你呀,是器来的。”前面曾经有一句说的君子不器。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君子应该是有志于道,而不是有志于器。即是是器,也是大器。贵重之器来的。古语有大器晚成。子贡也许听到老师说自己是器着急了,接着问道:“什么样的器呢?”也许渴望老师夸奖一下自己为大器,或者名贵的器吧。孔子回答道:“是宗教中祭祀用的琏瑚。”琏瑚为名贵的玉器来的,也算是得偿所愿了。虽然老师没有直接说子贡是君子,起码也还是名贵的玉器了的。也许老师因材施教吧,对于有才干的子贡来说,怕助长他的傲慢之气,故意这么说的吧。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冉雍为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而气量宽宏。孔子称其可使面南,也就是可以封国之君。由此可见孔子对他的器重了。冉雍一开始也是鲁国季氏的私臣,但是在那里辅佐了三个月,劝谏都不能听进去,他就辞去官职追随孔子左右了。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是却不善于雄辩。”孔子回答道:“善于雄辩又有什么用呢?善于辩驳就会给人许多把柄,也会令别人憎恨的。假如对方不知道他有仁德,即是去辩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别人不知道自己,不要埋怨,也不要去辩解。这也呼应了前面的人不知而不愠。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

  漆雕开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让他出来为政做官。可是漆雕开却说:“老师您所教导的内容我还没有能够弄到纯熟,求道还未能够没有任何疑惑,自己心中还有信不过的地方,这时候怎么能够放弃学业出来做事呢?”孔子听说了之后很高兴。这一章孔子连续点评了自己的几个弟子。这里也是有关于另外一个弟子的。十年磨一剑的,寒窗苦读一朝成名。左思写《三都赋》花了十年的时间,一出来洛阳纸贵了。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是他们看到自己的两个师兄孙膑和庞涓出山之后,在魏国已经得到重用,也建功立业了。苏秦和张仪就着急了,提前下山了。这时候鬼谷子就把一本经书给苏秦,嘱咐他说,假如你没有获得重用,可以好好花一年把这本阴符玩熟就可以了。结果不出所料,苏秦变卖家产周游列国去游说,一无所获。反而家产花完了,回家老婆孩子都怪罪他。他很郁闷的闭门造车,头悬梁锥刺股。一年之后有小成,出来佩挂了六国相印。辅佐商汤的伊尹在做农夫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己任。伊尹擅长烹饪,为中国的厨神。他能够以烹饪来比喻政事。傅说为商朝武丁王的相国,一开始身居简出,后来被举为相,国乃大治。求道能够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首要的要求道,得到真传,不怕没有为政的机会的。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一句轮到孔子评论子路了。桴浮为用竹、木编结成的小筏子。孔子说道:“如果大道不行于天下,我会离开这个喧嚣的尘世,乘坐小筏子,去天涯海角归隐了。这么多弟子当中,子路一定会追随我去吧。”子路听了信以为真,可高兴了,老师这么喜欢他和认可他。孔子接着说道:“子路呀,他刚直勇猛过我,然而也许不符合中道,有勇而无谋的,但是在这个世上要找到子路此等人材也是很稀有的了。”孔子在这里感慨大道不行于天下,可惜周游列国本来想遇见贤明的君子采用他的德政主张,但是还是没有能够遇见。眼见着战乱将起,生灵涂炭,圣人岂不感到忧心如焚。孔子虽然说干脆一走了之了,去天涯海角隐居,但只是发发感慨罢了,还不会真的去做的。孔子对自己的弟子子路评价,虽然有批评他,但其实也在夸他的。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前面也曾经向孔子问孝。这里他向孔子问他手下的几个弟子如何。孟武伯问道:“子路是否达到了你说的仁德呢?”孔子回答道:“不知道的。”孔子清楚却不说的。当着外人的面,如果夸自己的弟子,有点自吹自擂的味道。如果说弟子不好呢,又不想打击弟子的积极性和影响他们的前途。孟武伯又追问子路的事情,到底怎么样。孔子回答道:“子路呢,对于一个千乘大国,可以让他去治理赋税,也是一个难得的大将之才。这些我是可以肯定的,之前你问的那个问题我还是不知道的。”孟武伯看追问下去也不会得到什么了,又接着问其他弟子的情况。孟武伯又问道:“冉求怎么样呢,能不能达到你说的仁德呢?”孔子回答道:“冉求可以做一个地方官员的,为政不错的。”千室之邑,这是指卿大夫之城邑的。百乘之家,这为三公的属地。这里说冉求可以为地方官员的,他会管理的不错的,但是还是不知道他有没有达到仁德。孟武伯又问道:“公西赤怎么样呀?”孔子回答道:“公西赤在朝堂之上是有位置的,是位出色的外交人才,可以派去出使他国,必定不辱使命的。”这次一下评价了三个弟子了。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这里说的是弟子颜回了,子贡作为陪衬吧。颜回为孔子所有弟子之首,非常谦逊好学,对老师所教导都恭恭敬敬的听,从来都不反驳。一直都追随在孔子左右。颜回很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很简陋的地方居住,世人都为他发愁担心了,可是颜回却不以为然。颜回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他们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可是孔子相信颜回不会那么做,必会有其原因。后来问了才知道,颜回看到米饭里面有点灰尘,他就把有土灰的那一点拿出来,放在里面也脏了,丢掉也可惜,所以他就吃了。从那以后,大家就更加信赖颜回了。颜回对《易》接触很早,研究得较深入。弱冠之年就可以和孔子谈论《易经》了。这是天才呀,了不得的。其它人前面孔子只是说到,可以一起谈论《诗经》了。颜回却能够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