捭为开启,阖为闭藏,捭阖之术,也就是开合有道,张弛有度。
那么人应该如何有效地驾驭语言,掌握好分寸,进退有度呢?
《鬼谷子》里讲到:“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人们的品行千差万别,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要针对不同的人品素质,采取不同的措施。
鬼谷子
这就是顺着人的不同天性分别对待。
1说他爱听的话叔孙通在秦朝灭亡后,带领儒生们先后侍奉项梁,楚怀王,最后投奔刘邦。
刘邦向来讨厌儒生,叔孙通便脱下儒装,不仅不向刘邦推荐自己的学生,甚至推荐那些盗贼出身的壮士。
叔孙通难道忘记跟随他多年的学生了?
不,他所做的一切都在等一个时机。
刘邦
刘邦平定天下后,朝廷上都是一些没有知识的武夫,这时叔孙通便向刘邦建议召集鲁国的儒生,和他的弟子一起制定朝廷礼仪。
叔孙通升职为太常后,他向刘邦提议为叔孙通的那些参与制定礼仪的弟子封官。
此时,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已然转变,于是欣然应允。
这就是等待时机,先“阖”后“捭”。
在开国前,刘邦见到儒生,就命人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往水里溺,以此来羞辱儒生,听说此等状况,叔孙通便脱去儒装,审时度势,用刘邦乐意接受的方式,站在刘邦的身侧。
人本身就喜欢听自己喜欢听的话,看见别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办事情,人性如此。
“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在为人处世时,可以说别人爱听的话,做别人乐意见到的事情,借此达成自己的目的。
也就是投其所好,根据他的愿望,分析他的意图,我们再暗中制定策略。
2见好就收《史记》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古往今来,多少功高盖主的开国功臣被一步步削弱权利,走向死亡?
公元前年,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于乌江自刎,作为五路大军将领之一的韩信在战争胜利后却收留了项羽旧将钟离昧。
然而钟离昧正被刘邦记恨,于是有人上书控告韩信造反。
为了表示忠心,韩信拿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即将巡游到楚国的刘邦。韩信仍然被刘邦以谋反罪逮捕。
韩信
韩信被押送到到洛阳后,刘邦虽然赦免了他的罪状,韩信仍被削去王位,改封为列侯,号淮阴侯。
而东汉开国功臣的邓禹和一众功臣却有不同的结局。
在皇帝刘秀登基的第二年,刘秀暗示大将军兼大司徒的梁侯邓禹,为他解决开国功臣干预朝政一事。
邓禹一一劝解各位开国功臣,并主动辞去大司徒一职,其他功臣见职位最高的邓禹辞去官职,只能跟着辞官。
刘秀对此十分满意,也对辞去官职的大臣给予优待。
若非邓禹明白帝王之心,识时务,带领一众功臣见好就收,恐怕也会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3取长补短一个去巴黎找工作的青年,向他父亲的朋友寻求帮助。
青年在数学,历史,地理,法律等方面都表示无所长。
他父亲的朋友决定寻找机会,帮他找到工作,于是让他留下地址。
此时他父亲的朋友发现青年的字写得很漂亮。
这就是青年的优势!
青年深受启发:他能把名字写好,就能把字写好,能把字写好,就能把文章写好……
数年后,他发表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仲马。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可以从发现优势到寻找更多的优势,站在原有优势的肩膀上看世界。
优势为阳,劣势即阴,取长补短,调和阴阳,此为捭阖。
鬼谷子认为:“捭”“阖”是一对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捭阖之术是时间万物运行的根本。
“捭”对应的“阳”代表长生,安乐,财利,尊荣等人们所向往的东西。
“阖”对应的“阴”代表死亡,忧患,亡利,苦辱等人们所忌讳的东西。
人们向往长生,又终将走向死亡,那如何长生呢?于是就有了养生之道。
人们向往财利,但是蛋糕只有一个,有人得到,就有人失去,已经得到的人该如何守住?已经失去的人该如何争取呢?
这就是捭阖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