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说:智慧谋略,有的灵活圆转,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开,有的隐秘,这是为了应付不同的事类。谋略开始后的一切举动,无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从而能观察研究神妙莫测的领域。下面以明成祖朱棣的一些事迹为例,阐述鬼谷子的奇谋妙计。先介绍一下朱棣的背景,然而通过他的几次战例来进一步分析。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后来就一直在自己的藩地北平镇守。朱棣相貌奇伟,髭髯美丽,有雄才大略,能知人善任。朱棣经常率军出征边关,并受令节制诸王及沿边兵马,使他威名大振。明太祖死,皇太孙即位,当时诸王都是皇亲国戚,拥有重兵,大多数都目无王法。建文帝想大量削藩,但害怕燕王强大,没敢动手。后来有人告发燕王谋反,建文帝下诏斥责燕王,并派官员逮捕了燕王府的属僚,又派重兵看守燕王府。燕王遂称病重,却秘密与和尚道衍谋划,命令张玉、朱能等率八百勇士潜入府内守备。然后在端礼门隐藏的将士诱杀守门人,夺得九门。朱棣便上书建文帝,指斥奸臣,并援引祖训劝说天子,应该密诏诸王讨伐。上书一发,燕王便举兵造反。(燕王临危不惧,先假装生病,摸清敌情后再设计一网打尽,又用阳谋逼迫皇帝,让自己造反有理)战例一:建文帝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征讨朱棣。但大将军的部校张保投降了燕王,说大将军有兵三十万,一半在滹沱河以南,一半在河北。燕王担心自己与河北岸军队作战时,南面军队趁虚而入,便放张保逃归,让他谎称燕王即将率兵而至,以引诱朝廷军队全部向北渡过滹沱河。然后燕王与张玉、谭渊等部将等夹击耿炳文,大败耿军,斩杀三万余人。(这里朱棣用了反间计,也是阴谋,看似老套,却很实用)战例二: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大败,又派曹国公李景隆代领其军。燕王和将帅们分析:李景隆看似强大,但军中混乱,听说我在这里,他们一定不敢立即进攻。我们不如先增援永平,以牵制其军;永平守将吴高胆小,不懂战事,我一到他必定退走,然后回来进攻李景隆。大伙都一致赞成,于是燕王率兵支援永平,吴高听说燕王已到,果然闻风而逃,燕王趁势追击,大败吴高。(燕王果然是经常带兵打仗,不仅会调兵遣将,还善于揣测对手心理。先把对方主力稳住,分兵袭击敌人的弱旅,将对手分割包围,再慢慢蚕食。此招乃方圆策略之圆略)战例三:李景隆横阵数十里,破燕后军。朱棣亲率精骑迎战,敌方飞箭如雨。朱棣三换其马,矢尽剑断,但他没有慌张,而是挥剑折走,奋力地登上高堤,佯装引鞭招后继援军的模样。李景隆看到他的动作,怕有埋伏,不敢前进。李景隆兵多将广,当时朝廷的援军也正在向他们聚集,燕军将士都大失声色。朱棣气愤地说:“我不进攻,敌人就不会退却,必须战斗。”朱棣又以劲卒突袭景隆背后,前后夹击,正好旋风四起,李景隆军旗被折,朱棣趁风放火奋起反击,斩杀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李景隆向南逃跑,朝廷赐给他们的玺书兵器也全部丧失。(燕王置之死地而后生,狭路相逢勇者胜。机会也恰好给了勇敢者,这是方圆策略之方略)战例四:朝廷又派盛庸代替李景隆,与吴杰、平安、徐凯互为掎角,围困北平。燕王举兵已三年,他亲历战阵,身先士卒,常乘胜追击,但也多次处于危险之中。所攻克城邑,军队一撤走又被朝廷官军占领。朱棣慷慨悲壮地说:“年年用兵,何时结束?不如临江决一死战,不再返顾北面。”朱棣召集诸位将士,讨论行动去向,朱棣说:“如果我耀兵长江,京师感到孤立无援,必定会发生内变。”诸将士都说此法很妙,但也担心太冒险。但是燕王下决心孤军深入,沿途遇敌也不纠缠,直接兵巡扬州,驻军长江以北,向朝廷显示武力。南京的大臣们果然慌了神,意见也不统一。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割地求和,诸王相继到来,都不答应。后来李景隆等打开城门迎接朱棣,都城陷落。诸王和群臣又纷纷上书,劝燕王朱棣登基。群臣恭奉宝玺,迎接朱棣,燕王便在奉天殿即皇帝位。燕王能征惯战,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而且长期这样消耗下去,必然损兵折将,若没有补充就必然死得很惨。于是燕王孤注一掷,但也是最有效的一招。鬼谷子的阴阳和方圆谋略在朱棣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非深入虎穴,不能得虎子,兵行险着,也是破釜沉舟。这里既是圆,也是方,同时也是阴阳结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