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素书,让张良成为汉朝兴起的功臣

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592212.html

张良得此书,当然如获至宝,潜心研究,终于成为汉朝兴起的第一功臣,死后还把这本书带到了墓里,放于玉枕之下。这本书到底在说些啥呢。

继续原始章第一的阐释。分句阐释。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阐释:义是仁之行。所以义就是宜,人的言动视听无不适宜,无不恰当。但要晓得做到这一点,一定是来自仁,而仁来自修身立己。仁也不是无来由的,来自天道。《中庸》叫天命之谓性。天道就是天命。人之本性就是仁。义出自仁才是真正的宜。

治国立军就要赏善罚恶。实际公司管理人,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善不仅仅是善良,也是指善于做事,有功之人。

恶也不仅仅是恶行,而是指不能做成事,犯错之人。

赏善罚恶就是义的体现。做到这点就是适宜的。只有这样才能立功立事。也就是成就大业,成就大事。《周易》也说过的,盛德大业至矣哉。盛德之行就是义。唯有义才能立功立事,也就是成就大业。当然,义不仅仅体现在赏善罚恶,人进退有据,动静行止有定,都是义。用现在的话说,人的言行要得体恰当有分寸有数。就是适宜。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阐释:礼是仁之表。义和礼的关系,其中义是行动本身,礼是所采取的行动方式。二者一体两面,适宜就成礼了。所以也说人之所履。履就是践行。也体现在人的言动视听上。

夙兴夜寐是说无论白天晚上,人之言行都要合于礼。不能因为晚上人家看不到了,就不讲究礼了。礼也是理。人言动视听合理就能合礼。所以礼和序有关。序就是位序。人的言动视听要合乎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职位。人伦不仅仅是五伦,现在的各种人际关系都属于人伦,只不过人际关系是中性的,人伦是正能量,是合理的。也是合于礼节的。

人伦就是最恰当最合理的人际关系。实际人的社交恐惧症就来自于不知礼。若是知礼,则人一言一行无不恰当得体,从容自如。但不要忘记,礼也来自仁,诚于中才能形于外。礼不是装出来的的,是修身立己之后自自然然生发的。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阐释:一个人若要想成为万物众人之本,必须有一在己身。

前边一句话讲万物各得其所欲,能成就万物各得其所欲的就是得于天道的人。这个天道就是一,在人为仁。仁就是人之本,也是成就万物之本。但要把这个宝器修之在身。

这个一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说得仁之后和天道合一。

与天道合一的唯一途径就是人修身立己达于仁。

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垂于后代。

阐释:这几句话是完整的意思,所以不能一句句阐释了。这里提到了贤人君子,水到渠成。因为前边的言辞都是指向君子之道的。君子之所以能明盛衰之道,就在于天道也有盛衰,必然的人世也有盛衰。盛衰也罢,成败也罢,治乱也罢,就好像天有四时春夏秋冬一样的道理。春夏之道为盛为成,为治,秋冬之道为衰为败为乱。本质是阴阳之道。这里未提,但不能不知。《鬼谷子》提阴阳之道多。所以,君子根据阴阳消长以决定自己进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去就之理就是进退。退为去,就为进。

所以,君子要潜龙勿用,不出去做事,但也不能丢掉道,要坚守仁道,等待时机。时机来临的时候,就能做到人臣的极位。我想,这大概就是张良所言不贤不传的原因吧。能做大官。但是也未有啥秘密的,君子之道本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大的可能就是到了秦末之际,儒道已经无人所知了。被秦始皇坑儒焚书,差不多已经干净了。所以才有黄石公这样的隐者以道家的口吻写出来。也是悲催,堂堂的儒学精义到了秦汉之际成为不传之秘了。

所以,君子懂去就之理,会等待时机,道长之时,就能出来成就一番伟大的功业。若是遇不到邦有道,那就居易以俟命罢了,悠游田野百姓之中,不被世人所知罢了。不能立功也可以立言。所以拥有这个道,足以晓得这个道是个宝器,用途很大,遇到时机立功立业,从而让自己的名声传于后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