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棺材的由来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706/4892460.html

棺材,是用来装载人类遗体的柜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装着遗体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等。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关于棺材的发明者,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史书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考古的发现和民间的传说中,找到一些线索和说法。

据考证,在公元前年左右的龙山文化遗址上,已经出现了木椁,这个椁是和现在的棺一个性质的,但那时候的椁和棺还不是同一事物,椁为棺的外层套棺。对于棺椁的使用制度,在周朝就已经确立了:以四层椁为尊,为天子葬;其余爵位按等级,三层或一层;士大夫不可用椁,但可以用大棺。这些在《礼记》中有相关文字。而对于小民百姓,大概那时也就是简单的小棺,或者直接掩埋。

在《易》里,甚至言说“棺椁之造,自皇帝始”的说法。棺的本意,其实就是“掩尸”,从古代的礼制中可以看出,真正体现身份的是“椁”,即套棺。而棺材一词,皆因人多以木材为材料制作,便以棺材为称了。

在民间,有很多关于棺材的由来的传说,其中有二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分别是姜子牙的寿棺和孙膑的逃生棺。

1,姜子牙的寿棺

相传,姜子牙答应保周文王八百零八年,但是很不幸的是,姜子牙的一生不过也就活了岁。在临死前,他突然想到自己的诺言还没有兑现,就这样死了那岂不是要失信于人了吗?怎么可以对不住周文王呢?于是,他想了个法子,跟周文王说:“你让手下去山里砍18根木头回来给我做成寿棺,等我死的时候就把我装到寿棺中,然后将寿棺挂在金殿的屋梁之上。我虽然是死了,但是我要兑现我对你许下的保证。”

周文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感动不已,心想这一辈子能有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贤能良将,实在难得,就听从了姜子牙的话,吩咐手下到山里砍了18根木头回来,让技术精湛的木匠来给制作寿棺。寿棺做完没多久,姜子牙就真的死了。为姜子牙举行了葬礼之后,周文王让人将姜子牙的尸体放入到了寿棺里,并将棺木挂在金殿的屋梁上。一旦哪一方出现叛乱等情况,周文王就命令将姜子牙的棺木朝向哪一方,最后叛乱就被平息了。后来,人们就效仿这个做法,将人死后的尸体放置到寿棺里,一来是让死者走得体面,二来也是能够起到缅怀纪念逝者的作用。之后,人死后装入棺木的习惯,就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

2,孙膑的逃生棺

在古代,人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会事先用一个石头做出一个“椁”,到了人死了之后,再将尸体放到椁内,然后在外面将门给封死了,再浇灌上土,俗称“封椁”。之后,之所以改成用棺材来装死者,话说和历史上的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有关。孙膑和庞涓是师兄弟,同为鬼谷子学生,两人学成出师之后,庞涓嫉妒孙膑能力比自己强,想要除掉孙膑,以解心头之恨。孙膑得知了消息之后,连忙逃跑。为了抓到孙膑,庞涓下令严查全国各个关口,并亲自带人抓人。一天,孙膑逃到了齐国的边境,但是想要跑到齐国避难,如何出城关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聪明的他,左思右想后想出了一个法子:找一个木匠送他出关。

原来,孙膑想的办法是装死,他找来木匠,让木匠制作一个木棺,然后自己睡进去,之后再把盖子钉上,用绳子绑好,然后敲锣打鼓当送“死人”,让人将其抬出关安葬。结果,方法很奏效,他来到了齐国。而一路上,由于木棺太显眼,很多人挤在路边看热闹,都觉得木棺不仅稀罕还比提前做好的“椁”更加好,于是后来人们也开始效仿改用木棺睡柜来装死者,之后渐渐地就演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棺材模样。也正是如此,话说送死人出门和安葬,也就是如今民间丧葬习俗中的出殡、送殡,最早也就是跟孙膑有关。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法,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谢谢大家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