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智谋和智者商量事情,与明理的人讲道

司马迁曾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在世,有人不侍权贵,只图个自在逍遥;有人卑躬屈膝,却满腹牢骚。

鬼谷子说: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大意: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选择与自已观点相通的对象。

东汉末年,荀彧被举为孝廉,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担任亢父县令,但是他看不惯周围的人,终于弃官回乡,并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首当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久留。”但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

后来董卓派李莈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此时荀彧的弟弟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就离开袁绍而去追随曹操,这时他才二十九岁。(荀彧之所以能脱离灾难,不是侥幸,而是他的精确分析和远见卓识)

徐州的陶谦已死,天下大旱,粮食缺乏。曹操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说:“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将会后患无穷,希望将军细细权衡。”曹操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大力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因此而平定。

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曹操想迎献帝迁都许县,有人反对,荀彧劝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现今天子所住的洛阳一片荒芜,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大徳,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

自从曹操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不服,他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曹操想讨伐袁绍,可又担心力量敌不过他。荀彧认真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和差距,然后建议先解决吕布,再与袁绍决战。建安三年,曹操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

曹操守卫官渡被袁绍包围,军粮将尽,曹操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但是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敌人的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

曹操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火烧了袁绍的粮仓,袁绍败走。他的谋士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

建安六年,曹操想趁袁绍刚败,利用空隙讨伐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如果远征江汉,袁绍收其残部乘虚攻击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曹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袁绍病死,曹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

鬼谷子告诉我们,要与智者在一起商量事情,与能明白事理的人讲道理,而不要做无用功,更不要提出好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还惹下杀身之祸,比如袁绍的谋士田丰。

荀彧深谋远虑,向曹操提出两大关键的方针,一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安定后方,再与强敌对抗。这是在他客观地分析袁绍等诸侯的心理,以及战略性地从全局分析得失优劣而得出的结论。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条件下,就是对方是位明白事理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起初荀彧之所以先是弃官不做,然后又不愿投靠董卓和袁绍,都是因为他们在荀彧眼里不是同道中人。

可是令人悲催的是,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本来是个非常明白事理的人。可是后来众人劝曹操上进,他却横加阻止,从此以后被曹操疏远。他也是落落寡欢,最后忧郁而死。荀彧最后还是忘记了初心,道不同不相为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