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中国管理大师”,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中第五名。作为中西方管理学的教授,他深入研究中国的民族习性,人际沟通和交流。在一次讲座上,就人际沟通问题提及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在他们一段经典对话中显示出的高明沟通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探究。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政治家,他不仅在作诗方面有颇高的成就,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兵法等知识。被后人称为第二个诸葛亮。他与朱元璋在前期可谓是极好的兄弟关系,可是后期随着朱元璋皇帝思维作祟。两人关系变得十分微妙。而朱元璋作为明代开国皇帝,其能力与实力自然不可与平凡人相比,不但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而且在用人识人方面颇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两位高手之间的沟通需要讲究技巧的。刘伯温和朱元璋一、说话需三思而后行避免祸从口出一个是帝王,一个是官吏,两人相识时相敬如宾,相互欣赏。这也就是两人能够相辅相成成就帝业的原因。无论是在三顾茅庐为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势之时,还是在御前服侍朱元璋饮食吃饭的时候。两人都平等坦然的对待对方。这才有了诸多流传于世的锦囊妙计,有了逐个击破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军事方法,有了后来著名的烧饼歌三大预言。刘伯温是一路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常常在危难时刻帮朱元璋解困。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八年之久,常说伴君如伴虎。其实两人之间的每次沟通其实都是在较量。一天午后,朱元璋想要问刘伯温一个问题。刘伯温这时心里便已经有了答案。朱元璋就说;“伯温啊,你知道我要问什么问题吗?要是你不知道,那你就太不懂我了。”作为臣子的刘伯温早就把所有问题都在脑子里替朱元璋想好了。只不过他从来不主动去说。就等朱元璋来问。一个问的有预谋,一个答得有策略。明面里是一问一答,实际上则是两人思考已久对于某一问题的长久算计和预测。两人在攻不攻打陈友谅这个问题上,有着明显的相似倾向。不过两人都不明说。朱元璋问刘伯温如何能取得天下,取得天下两人都明白得先去消灭陈友谅。不过朱元璋没想到,刘伯温竟然公开鼓励朱元璋勇去主动攻打陈友谅,这在当时非常令人诧异。陈友谅朱元璋想这不是主动去送死吗?陈友谅实力强大,没有人敢主动建议去攻打,偏偏你让我去。这有几分把握?这时刘伯温的回答就很巧妙了。你相信有几分,我们就能做到几分。陈友谅骄傲,我们谦虚。他们是不团结的,而我们是团结的。陈友谅不等你来打他,他肯定来打你。其实朱元璋心里早已经有了他的答案。不过他想借刘伯温的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在试探刘伯温的态度。毕竟一个君,一个臣。我看你这个臣子怎么谋划?而刘伯温的说法也很巧妙,充分显示出了刘伯温的高明的沟通技巧。不说绝对的话,日后攻打失败,岂不落下把柄。也不能说不能成功,浇灭自己军队的士气。便说了这句可进可退的话。这样在回答朱元璋的问题的时候,便不能惹祸上身了。这般说话的智慧令人叹服。会沟通对于人生有众多好处,可以讨领导开心,让媳妇放心,让家人安心。做生意,做官在高位的都能说会道。这便是语言的魅力。可是说话说多了,也有后悔的时候,比如“言多必失”。言多必失出自《鬼谷子·中经》:“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话说多了不经思考说出的话肯定会有失误的地方。《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就体现着言多必失的道理。口无遮拦的人迟早要吃亏,杨修自持功高,说话无所顾忌,在每次说话前都不在脑海里提前思考,该不该说。由于他的说了不该说的话,最终被曹操杀死。由此可以看出说话是一种本能,会说话则是一种修养。杨修之死二、谦卑的沟通话语是救命的良药尽管刘伯温是明王朝的开国功勋,但他最后的结果却令人惋惜。最终还是死于朱元璋的算计。当朱元璋功成名就建立王朝,大封功臣时,刘伯温却不求名利,低调的做了个太史令的官。他不以功臣自居,甚至处处谦卑做人,不求高官利禄。但是作为开国功臣,朱元璋想任命他为丞相。因为他的才华在众多士大夫中闪闪发光,不仅胸有韬略,而且知识渊博。但是这个有才华的人委婉拒绝了众人都想得到的地位和财富。他回答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他用温暖的语气,恭敬态度,让朱元璋放弃了任命刘伯温当丞相的念头。刘伯温的官场生涯得以安稳延续。功成名就的朱元璋建朝后期安全感越来越弱,害怕有人威胁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有才能有实力的功臣们。于是他想借刘伯温的手除掉当朝宰相。这等不义之举,大家都心知肚明,既是利用刘伯温,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刘伯温选择明哲保身,再次放低姿态请求告老还乡,远离官场的争权夺利。让朱元璋放松戒备,消除疑忌之心。尽管如此谦卑,但他还是从一开始入了官场,就注定无法回头了。性情中人的他,为了乱世而出世,为了正义而伸张,为了天下太平,而混迹于官场。心地善良,刚正不阿,谦虚温驯。正是谦卑的态度,机智的沟通让他短暂的从朱元璋手下逃脱一段时光,安详的度过余生最后的岁月。直到患病喝毒药而死。三、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务必坦然平等人生将话说好,知道怎么说话,如何沟通,如何交际,这些事听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有时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来实行。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上下级的关系。上下级如何沟通,在今天困扰着诸多年轻人。而刘伯温与朱元璋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例子。一开始刘伯温是朱元璋三顾茅庐请来的军事参谋。早年他曾在元朝为官,但由于不被重用,才华无处施展,便一气之下归隐了山林。而他被朱元璋请出山后,成为了朱元璋主要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欣赏刘伯温才能,因此对刘伯温“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就是朱元璋常常称呼刘伯温为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姓名,这就看得出朱元璋对于这位开国功臣那么的尊重。有所请教,是一种平等待人的姿态。后来朱元璋还下令青田不加赋税,“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这些都能看出这对君臣之间的平等沟通关系。你看,尽管两人地位、身份不同,但无论在何人面前,交谈的态度都是坦诚和平等的,刘伯温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对待自己的臣子的态度不趾高气扬。这自然平等的态度与人交谈,什么问题便都容易解决了。高手之间的沟通方式体现在平等坦然的沟通态度,以及言语上谦卑的沟通方式,三思而后说的说话智慧。聪明人一定要学会说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