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孙膑和庞涓同时跟鬼谷子学兵法,但是鬼谷子只把《孙子兵法》传给孙膑,却没有传给庞涓。而且,鬼谷子只把兵书给孙膑看了几天,很快又收回去了。孙膑非常用功,他几乎能把兵书熟记下来,鬼谷子考他,他能对答如流,所以鬼谷子很满意,称赞孙武后继有人。
鬼谷子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兵法不可天下皆传。详情请往下看。
这要从鬼谷子修行以及收徒弟开始说起。
东周时期,有两个人的修行,堪称出神入化。一个是鬼谷子,原名王诩;一个是墨子,也叫墨翟。两人经常一同采药修道。墨子不成家,不求功名,云游四方,随遇而安,点化世人。而王诩隐居在鬼谷,人们就把他称为鬼谷子。
东周列国志说,鬼谷子通天彻地,同时掌握多门学问,人不能及。哪几家学问?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
简单地说,鬼谷子会观星象,会占卜,会兵法,会权谋,会养生,以及修仙等等。出世为修仙,入世为仕途,二者的修行方法是相反的。前者是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后者是日增一知,多多益善。
按古人的说法,鬼谷子可能已经达到道成肉身的境界。但他没有乘鹤云游,而是再返回世间点化众人。
一开始,鬼谷子到集市上为人占卜,他说的吉凶休咎,应验如神。渐渐地名气就传开了,有人慕名而来,想拜鬼谷子学习。
鬼谷子欣然答应。一般师父收徒弟,都会先看看资质,或者考验一下徒弟。鬼谷子的做法不一样,只要有人来向他求学,他都收下。不过,他会根据徒弟的天赋秉性,传授相应的学问。
比如,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人,苏秦和张仪,学的是游说学问,纵横权术,这类可以归到文;而孙膑和庞涓,学的兵法,这类是武。鬼谷子住在鬼谷这个地方,年数都没法计算,到底教了多少徒弟,也没法计算,因为鬼谷子对徒弟的态度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庞涓听闻魏国重金招纳贤才,就下山去,做了魏国的大将,深得魏王信任。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孙膑能被庞涓骗?因为两人曾经是同窗好友,加上八拜之交,下山前庞涓答应孙膑,将来混好了,必定来接他一起干。所以孙膑根本就没想到庞涓会算计他。
师父鬼谷子,看人就看准了。他一开始就清楚徒弟的庞涓性格和资质,下山前,他已经隐晦地告诫庞涓,将来有所成,切记不能太骄傲,骗别人自己也会被骗。庞涓答应得好好的,等他真正做了大将军,打了几次胜仗,立了大功,他就开始洋洋得意,把师父的话忘光了。这是江山易移,本性难改。
庞涓下山后,孙膑继续留下来学习。有一天,鬼谷子把一本《孙子兵法》拿出来给孙膑学习,鬼谷子在孙武兵法的基础上,还加上了自己的注解。孙膑问,为何不传给庞涓,而单独传授给他?
鬼谷子说,得此书者,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庞涓不是佳士,不能轻易交付给他。
孙膑抱着这本兵书,昼夜研读,三天之后,鬼谷子就问孙膑把书索要回去。鬼谷子逐篇盘问,孙膑对答如流,一字不遗。
鬼谷子高兴地说,“子用心如此,汝祖为不死矣!”
《孙子兵法》是孙武所作,按时间推算,孙膑应该是孙武的第4代后人。所以,鬼谷子说汝祖为不死,意思就是后继有人了。
读到这里,大家基本能明白鬼谷子的做法。鬼谷子认为兵书不能随便传人,如果品行不佳的人得到兵书,就会成为天下的祸害。在鬼谷子的心目中,孙膑的品行好,庞涓非佳士,所以他只传给孙膑,没传给庞涓。
兵法不可天下皆传。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这就是鬼谷子点破的天机。
后来的历史,也的确印证了鬼谷子的先见之明。
庞涓心胸狭窄,容不得优秀人才共事,所以才背后来阴招,陷害孙膑成为一个废人。若不是事情败露,像庞涓这样的人,真是出卖了孙膑,还要让孙膑感谢他,帮他数钱。如此心术不正之人,怎配得到兵法的真传?
后来在魏王面前的一次阵法演练,孙膑上演了颠倒乾坤八卦阵,以及蛇阵的变形,庞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其变数。
在平陵之战中,孙膑再次使用这种阵法,庞涓自以为已经知晓,能破阵,就选了五千精兵上去打阵。
对于蛇阵的变形,通常是击首,尾巴绞;击尾,首部咬;击中,两头夹攻。庞涓以为,自己先率领五千精兵冲进去,然后留下两路兵力,截断首和尾,不让首尾相连,他以为这样就可以破阵。
万万没想到,庞涓把颠倒乾坤八卦阵,由方阵变换成圆阵,一时间,八方旗帜纷纷转换,庞涓根本就辨认不出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东冲西撞,戈甲如林,根本找不到出路,被孙膑一网打尽。
传统的八封阵,本来按八方,连中央戊己,共是九队车马,呈现为正方形。等到庞涓来打阵,孙膑抽去首尾二军为二角,以遏制外救,只留七队车马,变为圆阵,以此迷感庞涓。
庞涓用兵如神的地方是,他根本不照搬兵法,常常临时变化,让敌人防不胜防。后来在《孙膑兵法》中,他提出一条重要的核心准则:用兵之道,并没有永恒不变的模式。
回到历史的今天,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各种厚黑学,已经国人皆知,天下皆传,会有什么后果呢?
历史已经演变两千多年,打打杀杀,起起伏伏,几时能休?何时能了?
所谓物极必反,一颗钻石大家相争夺,是因为稀缺;一把大米,无人稀罕,是因为常见。所以,任何东西,常见到泛滥的时候,反而构不成什么争夺的动机了。
不过,我们仍然可从鬼谷子的言传中受益,也明白一个道理:同样一个东西,到了好人那里,会有益天下;到了坏人那里,则有害天下。是东西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呢?天地之间,唯人在主演。
如果你有新的感想,欢迎畅所欲言,友好交流。
PS:本文由易先生评历史原创,从一个全新的视野,解读人文历史。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