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捭阖第一
预见未来的谈话(知存亡之门户)
姜太公吕望的封地在齐国,周公旦的封地在鲁国,两位君主十分友好。他们一起讨论一个话题:用什么方式来治理国家。姜太公说:“尊敬贤人,崇尚功绩。”周公旦说:“亲近亲人,崇尚恩德。”姜太公说:“照这样发展下去,鲁国从此就要削弱了。”周公旦说:“鲁国虽然会削弱,但后世拥有齐国的,肯定不是吕氏了。”后来,齐国日益强大,称霸诸侯,但传到二十四代就被田成子篡夺了。鲁国日益削弱,以至于仅能勉强维持生存,传到三十四代灭亡了。——《吕氏春秋》
姜太公与周公的对话,代表了两种治国的思路。太公的思路是功利主义,崇尚的是使用、激励贤能的人建功立业;周公继承的是宗法观念,使用的是西周宗法封建的制度,利用血缘关系来构建礼制。
他们二人探讨问题的过程一直是自说自话,申明自己的主张,同时指明对方观点的弊端,没有涉及另一个问题:能不能取长补短,兼用对方的方式,把功利与宗法结合起来使用。
能不能结合呢?能。
春秋战国时代就是过渡与结合,更重要的是制度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创造实施了一种全新的制度:郡县制。这是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太公与周公预测的结果呢?表面的原因有很多,必须从本质上寻找证据。
功利主义的本质是实力。当实力从君王手中转移到强大的臣子手中时,臣子篡夺君王之位就成为必然。田成子代齐就是这种思路发展的必然结果。宗法制的本质在于用血缘关系稳固统治。但是,随着代际传承,时间越长,血缘与亲缘关系越来越远,礼制的凝聚作用越来越小,分化作用越来越大,导致自我削弱。鲁国从削弱到灭亡的发展过程就是如此。
当我们重新思考历史时,明显可以感觉到:无论是谁拥有齐国,它总是有机会变得强大起来,无论是姜姓齐国,还是田姓齐国。而鲁国因为内部权力分化,会变得越来越弱,甚至于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虽然活得长,但是却是一个衰亡的诸侯,再也没有强大起来的机会。
太公与周公未讨论的问题是:在治理国家时,能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因应时代需要,选择适当的制度呢?能。
吴起变法强大了楚国,李悝变法强大了魏国,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当制度成为障碍之后,就必须消除制度带来的阻力,而不是故步自封,死守祖训。
韩非子说:时移则世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总之,国家的强盛既在于制度,又在于人。用什么样的思维与价值观来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是国家强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