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一个几乎被神话的人物,他的神机妙算,像一层迷雾,让后代学者揣摩不透。
鬼谷子的智慧,就像深埋在地下的树根,深藏不露,我们如何学到?还是有办法,可以从他的4个高徒身上找共同点。
史书记载鬼谷子有多学生,比较著名的有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这4人皆是鬼谷子的高徒,刚好是文武组合、阴阳组合。
人天生有自己的根性,而鬼谷子只能教他们后天的东西,今天我们从这4个人身上找共同点,寻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归纳如下:
一、刻苦好学的心态。
“头悬梁、锥刺股”和“张仪折竹”的典故,经常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努力。
智慧从何而来?人要有智,而后能定,定能生慧。
这个智,就是学习。一个人如果生来不学习,那么智的积累很难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纵横家苏秦,本身就很爱读书,家里的书籍一箩筐,一箩筐地装,因为家里人都正经务农,苏秦爱读书而不耕种,师从鬼谷子学习后又没有马上看见成绩,被亲朋好友讥讽和嘲笑。
一般人可能就放弃了,苏秦反而激发了斗志,他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方式,让自己更加发奋,刻苦学习,后来再度出山游说列国,才一步一步成为六国相,风光无限。
张仪对求知的态度,亦是痴狂。他年轻的时候帮别人抄书,看到有好的句子,妙的句子,就赶紧抄到自己手心中,地方不够,就抄到大腿上。晚上回家时,他就把这些句子,刻在竹片上。战国时期,尚没有纸张,读的是竹子做成册的简书。日积月累,张仪摘抄的好句子,居然可以汇成册子。可见其用功,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持之以恒,日积跬步。
我们想学到鬼谷子的智慧,首要需要多阅读,积极求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大量地积累“智”。所谓急中生智,并不是凭空出来的,知道越多的人,智谋越多。
二、锲而不舍的意志。
锲而不舍,是鬼谷子徒弟的第二个共同点。只有足够强烈的意愿,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点在孙膑身上得到最佳的体现。
大家都知道由于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孙膑被欺骗,并被弄残了双腿。无意中知道真相后的孙膑,并不是恼羞成怒,马上怒骂庞涓,以宣泄自己的愤怒。能隐忍,时机不到,绝不轻举妄动。
在这种坚毅的隐忍下,孙膑才能装疯卖傻,蒙骗过庞涓,从而逃脱,得到人生的第二次重生。重生后的他,在田忌赛马中开始显露了自己的智慧。孙膑并没有刻意寻找庞涓报仇,但打了几次仗,庞涓最终还是算计不过孙膑而战死。
文的谋略方面,张仪也经历过被暴打的挫折。张仪从鬼谷子学成后,打算游说列国,刚去楚国,就因为酒席中楚国宰相丢了一块碧玉,大家都怀疑是张仪偷的,被狠狠暴打一顿,因为张仪最穷酸。张仪的妻子为他蒙受耻辱而感到难过,他却乐观地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那就足够了!
这些人都是在经历挫折和磨难时,坚持下来,无论是求生的意志,还是游说列国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意愿,都基于一个共同点:锲而不舍的意志力。
三、出人意料的智谋。
出人意料的智谋,这是最关键的。鬼谷子智谋的核心,就是:出乎意外,让人万万想不到。正因为变化无穷,所以才神机妙算。
围魏救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众的惯性思维是,哪里不行,就赶紧补救哪里,这是从A到B的逻辑思维。鬼谷子的思维是,没有逻辑可循。
赵国被攻打了,常规的打仗,就是赶紧去救赵国。而孙膑运用鬼谷子的智慧,不走常规路。你打A,那我就打你的后方弱点X,这样你就被迫必须迅速赶回来急救,长途跋涉归来的兵,必疲惫,彼疲我盈,给他一个碰头猛击,这就是孙膑的智谋。
历史上,使用“围魏救赵”战术的,还有明朝的王阳明先生。王阳明在平定贵族叛乱时,并不是直接去给南京解围,而是直接打对方的老巢南昌。用兵的谋略,和孙膑如出一辙。
所以懂计谋是一方面,大家都懂,纸上谈兵大家都会,而真正能抓住最佳时机,实施并且有效,这就看个人造化了。
总结以上3点,我们想要学习鬼谷子的神机妙算,首先,最基础的,先要刻苦学习,不断求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其次,我们需要坚韧的意志力,不能因为遇到挫折就放弃自己的目标;最后,我们要跳出常规思维,用出人意料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如果总是随大流,人云亦云,不独立思考,那就和鬼谷子的智慧相去甚远。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不同想法,欢迎各抒己见,友好交流。
PS:本文由易先生评历史原创,从一个全新的视野,解读人文历史。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