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个人的德行,真的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吗?
相信大家都听过“用人先用德”之类的话,尤其是很多老板喜欢挂在嘴边的“宁用无能的庸才,也不用有才的小人”。
听起来,真的很有道理。
一
反正,周显王是挺认同的。
说了您忍住别笑,苏秦其实有深深的爱家爱国情怀,这话说起来仿佛贻笑大方,其实《史记》里确有记载,苏秦成功前,被家人亲戚百般嘲笑,万般鄙视。但是他成功后,居然以德报怨,把家人亲戚邀请到一起,然后“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居然把钱分给了亲戚朋友。然后说一句非常扎心的话“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啥意思?
人啊,一有钱了,亲戚朋友就开始仰望了。一没钱了,亲戚朋友就开始鄙视了。又风轻云淡的说了一句:
人之常情。言外之意是,我原谅你们曾经对我的指指点点了。
从某个层面上讲,苏秦对亲戚朋友,确实没得说。这是不是跟你一贯认识的那个绝情绝义,人品极差的苏秦有所不同呢?
人性是复杂的,会有光明的一面,也会有灰暗的另一面。有时候,真的很难分清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
至于苏秦超强的合纵联盟的业务能力,实在是天下无敌。然而,周天子就这么以“品行不端”为由,舍弃了苏秦。
你说是苏秦的损失,还是周显王的损失呢?
二
经常会有朋友问:苏秦是哪国人?
他家是洛阳的,可能是个商人家庭。彼时东周的都城就在洛阳,所以苏秦是“周人”。想当年,苏秦悟出揣摩术以后,第一想到的其实是报效祖国,他去周显王那找工作。
结果被拒了,理由也很奇葩: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啥意思呢?
周天子以及幕僚们觉得苏秦人品不行,注意,是人品行,而不是能力不行,硬是把苏秦给拒之门外。
这么说起来的话,东周被灭实在是有道理的啊。连后来的曹操都知道“唯才是举”的道理,周天子居然不知道。
不能说拒绝了苏秦,周天子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说,确实是件不明智且很可惜的事情。
有句话咋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三
关于人才,司马光做了个归纳,用道德和能力两个标准将不同的人归类,阿信做了个总结:
德才兼备,是圣人。无德无才,是庸人。
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
很显然,司马光也认为品德和才华是两回事,品德好,并不意味着能力强。所以,司马迁的用人观是什么呢?
我们请另一个不太会用人的诸葛亮回答,他的答案很简单:“亲君子,远小人”。
换言之,就是用品德好的,不用能力强的。恕我直言,我不下十次听见很多老板亲口说这句话。司马光深以为然,而且他的逻辑很简单:
笨人能力有限,干不了什么坏事。小人能力太强,让人防不胜防。
这话是有道理的,转译过来就是,用平庸的愚人,不用有才华的小人。
四
一个人知道自己作恶,远比一个不知道自己作恶的人强。
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自己是在做坏事,或许他是贪婪且自私的,但是他心里是明白的,愚人则不同。
他们整天昏头昏脑,干啥啥不行,人品第一名。或许他们啥也不懂,却很擅长以道德的名义做事。
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干了混账事情,却不知道自己是个混蛋。没啥能力,却以人品说事。
其实,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柏杨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在用人之前,用人者当真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吗?肯定是不知道的,否则肯定就不会用。
就比如,你要做一单生意,不管看起来多赚钱,最终结果也需要事后核算才知道是否赚钱的。换言之,你已经知道这单生意是亏本的,不赚钱的,你肯定是不会做的。
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往往是事后才知道的,这就使得“用人先看德”变成了一句空话。恕我直言,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品貌端正的君子,别人都是道德败坏的小人。
所以,君子和小人不应该是主观判断。做企业的人也应该明白,君子和小人都是需要约束的,而约束二者最好的方法,其实是制度。
五
所以,企业用人到底用君子,还是小人?
从某个层面上讲,让有道德洁癖的君子做君子该做的事情,诸如劳模,榜样。让有才华的小人做小人擅长的事情,诸如公关,竞争,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其实挺好的。
对此,鬼谷子曾经风轻云淡的说了四个字“无为以牧之”,生怕我们听不懂,他又说“智者不用其所短”,品德差是短处,能力差也是短处。所以真正的智者懂得用别人的长处,不用别人的短处。
某个层面上讲,品德是才能,能力也是才华,每个人的才华是不同的。二者应该并重,而非厚此薄彼,要么薄了德行,要么薄了才华。所以真正会用人的人应该懂得:
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
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用人所长,必容人之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