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春秋时期的谋略大家,虽然他本人没干出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四个弟子却是搅动历史的风云人物,他们分别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而且他的著作《鬼谷子》也是现代喜欢智计谋略人的必读书。下面就其在谋篇中所阐述的人际交往手段作一点说明。
“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只有知道了对方所赖以依靠的东西(“因”),才能接近对方的真实想法。换言之,摸到了对方的底牌才能了解对方的实情。
“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有共同背景和目标的人,最后能够走到一起(“相亲”)是因为实现了双赢(“俱成”),走不到一起是因为只有一方得到了利益(“偏成”);同理,有共同的敌人和祸患的人,关系紧密是因为受到了共同的危害(“俱害”),关系疏远则是因为只有一方受害(“偏害”)。
利益是维持人际关系的第一要素,所以同等智力和信息条件下“套路”必不长久,而判断两个人真实关系到底是亲还是疏也应从利益层面进行分析。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崇尚“仁”的人不在乎钱财,用金钱去诱惑没用,但是可以反过来让他出钱;崇尚“勇”的人不怕死,吓唬他没用,但是可以反过来让他去“趟雷”;聪明的人能看透一切,跟他玩“套路”没用,但是可以跟他讲道理,用建功立业来诱惑他,因为聪明人都不甘寂寞……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能力差的人容易被吓唬,贪婪的人容易被诱惑。
“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顺着对方的疑惑变幻自己的说辞,顺着对方的见识证明自己提出的道理,顺着对方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论点,顺着对方的形势成就某事,顺着对方的厌恶进行权衡,顺着对方的担忧一一进行解决……我们不是在说服对方,而是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是在“讲道理”;对方如果不听的话,那么就“微而证之,符而应之”,也就是举例子、摆事实;对方如果还不听的话,那么就“拥而塞之,乱而惑之”,也就是给他“吃吃药”、“上上课”。这就是“计谋”的三个进阶步骤。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计谋的实施,从公开层面推动不如从私下推动,私下推动不如通过利益结盟从而发动更多力量一起推动。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如果要说服老板(“人主”),一定要用奇谋,因为老板天天被人洗脑,你没点新鲜玩意他根本听不进去;如果要说服下面做事的人(“人臣”),一定要跟他谈他个人的利害关系,因为没有人是大公无私的,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才会真的上心。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所以说,跟亲近的人说话,还是要以“正能量、主旋律”为主,不要老说别人家的好;跟外人说话,还是要注意点到为止,不然容易给自己惹麻烦。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不要让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教别人他们所“无知”的东西。
“无知”不等于“不知”,“不知”是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前者可以教,后者不可以教。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也”。同样的道理,我们读书,其实读的是自己的内心,不是吗?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真想处好跟某人的关系,那么他的爱好,你就去学点,他讨厌的东西,你也躲远点。这些事儿你自己暗地里做就行了,不必说出来,最终你想讨好的人会公开的表达对你的亲近。(“阴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想要除掉某人(“去之”),那么一定要先放纵他;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放纵,那么一定是想利用他。(“乘之”)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可以委以重任。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圣人做事都是隐秘的,愚蠢的人不动脑筋,习惯按照“看上去是”的道理做事。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所以说一个人灭亡或者遭遇危险都是自取的,外人其实也无法改变什么,更谈不上拯救。正如上文所说的,我们没法真的“说服”某人,也没法真的为他出谋划策,我们能做的其实只是让他自己说服自己,自己采纳某个计谋,即顺水推舟,所以说是“无为”,是“贵智”。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计划提出,被别人认可了,我们再实施,这是我们自己做事的原则;计划提出,别人不认可,但是仍然要坚持实施,这是我们为别人出谋划策的原则。
也就是说,我们为别人参谋的时候,要鼓励他,尤其在其他人都否定他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事情成不成跟我们没关系,但是对方却会记住我们的支持和鼓励;然而我们自己做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逼数的比较好……
“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你可能觉得上面这些都不够光明磊落,都是“小人”所为,但是要知道这些都是与人交往的方法,即“术”。“术”无所谓好与坏,关键看你用在什么地方,千百年来,“忠信仁义”不也被经常滥用、盗用、曲用吗?所以关键还是用术的人是否可以保证内心的“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