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丑寅卯……公历已进入年,但农历丑年的牛尾巴,还有一小截没撸完呢。
这牛年也不知道该怎么收尾,竟然没有“大年三十”,过了腊月廿九,直接就是虎年的“年初一”了!
哪“除夕夜”阖家团圆,饮酒作乐就直接忽略了?那是剧本里都没有的,也太穿越了吧?
恍惚间,旁边的人一肘子推过来:“饮酒、饮酒,管它今夕是何年!”
《周易》里说:“有酒胆,喝点老酒,是没错的;但硬扎台型,酒醉吐了一脸,就太坍糟势了……”
看来周礼比儒学有人情味,喝酒适量,方为酒品,而不是在喝酒就不“知礼”上大做文章。
回到《周易》的第一句“潜龙勿用”,其中“勿”的古意是旗帜,勿用就是挥挥旗子、营造氛围。
平日不沾酒,席间承相欢,红黄白皆可,浅斟几CC,无心做“潜龙”,“勿用”瞎起劲,蒙满座高朋看得起,最想融入闹腾中。↓
周文王编写了《周易》。科举取士时期,《周易》始终居于诸经之首。《周易》经典的收尾处,就是最后一卦,即《未济》的上九爻(yáo)辞:“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满怀信心地饮酒,没什么错;饮酒过度,呕吐出来的酒水弄湿了头脸,纵然有信心也无济于事。
周文王选择“饮酒”这个例子,为的是进一步闸释信心与力量之间的关系:有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信心,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还需要力量。一旦离开了实力,信心便是浮云。
然而,这却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引出了不少的误读。误读的起因,可能与西周初期的饮酒政策有关。
《尚书》记载,鉴于商纣王“酒池肉林",导致政权丧失等教训,西周初期,统治者颁布了有关饮酒的规定,明令“酒是礼的需要,也是礼的产物,饮酒,必须符合礼节”。
这道酒诰,影响到了一心“克己复礼"的孔子。他在反复阅读《周易》后,作了这样一个阐解: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节为节制,也作礼节。
从此以后,儒家学者对周文王的“饮酒"之道,便大多放在“不知节"上做文章,却忘了周文王的本意在于“有孚失是”。用现代语言表达:为什么充满信心,却没有办成事?
《周易》的最后四个字“有孚失是”,和《周易》的开首四个字“潜龙勿用”,讲的都是积聚力量的重要性。
潜龙,是人生的起点;未济,不是回复源头的循环,而是登临彼岸之后,跨上新的台阶,开拓新的眼界,产生新的认识,明确新的目标,是无止境的人生旅途。
所以,未济需要信心,更需要力量,这才是周文王借助于"饮酒"之道,告诉我们的人生大道。(摘自6月29日《解放日报》作者周山)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