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魏国人,苏秦的同学。两人都同时师从于鬼谷子。鬼谷子在战国时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像一个人,但更像是“一帮人”“一个门派”。孔子弟子三千,有名者七十三人,鬼谷子似乎不比孔子少。鬼谷子更多的是“诡道”,在政治立场上没有特定的站位,所以自己的弟子既可以合纵也可以连横。弟子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就可以,至于帮了谁,那自有天意。
作为战国时期有名的同学,与孙膑、庞涓相比,张仪和苏秦的关系明显“铁”一些,知道相互提携、帮衬,虽然苏秦也给张仪“下套”,故意激怒他到秦国去,结果却是“双赢”。在“下套”后,苏秦安排专人跟随张仪,护他周全,为他提供活动经费等,保证了张仪到秦国受重用。这也是为什么张仪在苏秦在世时,即使去破坏合纵格局,也只是小打小闹。
每个人的人生起步阶段不可能不“碰壁”。这种“碰壁”是人生的必修课,尤其是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张仪,最初想在楚国谋份差事,有一天陪楚国国相就餐。本来是一个表现机会,结果国相丢了一件东西。国相门人冤枉是张仪偷的,国相将张仪抓起来严刑拷打。张仪不仅舌头厉害,牙也比较硬,没有被屈打成招,最后他“无罪”释放。回到家的张仪,很乐观,问自己的老婆“舌头还在不在”,说只要“舌头在,就有发展可能”。古代没有保险业,如果有保险业,那么张仪的舌头保费可能要上亿元。
被苏秦“保送”到秦国的张仪,很快得到秦王重视,经常参与重要会议。第一次出场便是和司马错辩论秦国应该先攻打蜀国还是韩国的问题。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认为蜀国兵衰国弱,攻下蜀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且不会让诸侯国感到恐惧,同时富庶的蜀国可以为秦国带来粮食等。张仪则认为韩国处于天下“中心”,占领交通要道,攻打韩国,顺便可以威胁周王室得到九鼎,“挟天子以令诸侯”。攻打两国各有利弊,重点是攻打谁代价最小。显然,秦王采纳司马错建议。从辩论过程来看,张仪在生涯初期,思维格局还不够高,在切中问题要害上还“差点火候”。在六国合纵大背景下,主动挑起争端,无疑是“火中取栗”。
张仪的最大成就是“破合纵,成连横”。为实现这一目标,张仪将目标放在魏国身上。选择魏国应该有一定原因。大概两方面:一是个人原因,作为魏国人,未发迹的张仪应该在魏国同乡那里受了很多气。二是国家原因,魏国在七国中不算实力最弱的,而且魏国和秦国有世仇,从战国时期开始就相互征伐,魏国也被秦国打怕了。从魏国着手,应该说更好“破局”。
让敌人主动向自己示好,最好的手段是先去把他打服。秦王对待魏国也是用同样的方式。为平息战端,魏国向秦国割地。虽然合纵格局已成,但几个国家之间形成联动还需要时间,在合纵发生作用前,魏军割地,秦军离去。不久秦王又派张仪与齐、楚两国国相在齧(nie)桑会盟,意图对合纵“挖墙角”,不过结果不理想。这个时候的合纵格局还是比较稳固的。破合纵计划不顺利,张仪便被免除秦国国相职务。不知道这是否有“苦肉计”的嫌疑。总之,张仪跑到魏国担任国相,直接到“前线”“挖墙角”,天天在魏王耳朵边吹风。不过,魏王耳根还是相当“硬”,愣是没有被说动。动武不行,用间不行,那么就开始两者并用,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并占领曲沃等地,不过魏王仍然坚挺,毕竟大家的仇恨那么深,突然之间拉下面子讲和也不太合适。老魏王驾崩后,继位的魏哀王仍然拒绝与秦同盟的提议。
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齐国这时候帮了秦国一把,他在最不合时宜,盟友最需要坚定信心的时候,捅了盟友一刀。齐国攻打了魏国。秦国又出兵韩国,灭韩国八万军队,震慑了关东六国。此时,张仪的“舌头”起了“东风”的作用。张仪给魏哀王讲了四方面:一是魏国的地理环境需要一个靠山,这种讲述和苏秦完全是“南辕北辙”,同样一个国家、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表述出来的内容就不同。二是讲兄弟姊妹间尚且心不齐,几个国家之间更不会同心协力,齐国就是个例子。三是秦国下定决心攻击魏国,魏国没有继续存在可能。四是魏国对秦国有利用价值,可以帮助秦国对付最想对付的敌人——楚国。一番操作之下,魏国的缺口被打开。
魏国被“拿下”后,张仪又到楚国担任相国,给楚王吹耳边风。相比说服魏国,说服楚国就容易多了,“齐楚绝交,秦国给楚国送美女,送商於之地六百里”,就把楚王“忽悠瘸了”。即使有陈轸提出异议也叫不醒楚王的美梦。楚王专门派使臣到齐国去告诉齐国两国绝交。事情做完后,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办理六百里的交接手续。狡猾的张仪,佯装坠车受伤,不见外人也不上朝堂。愚蠢的楚王觉得可能是绝交做的还不够“绝”,又派人到齐国“表演”一把。深知齐楚不能和好如初的张仪,立马翻脸不认人,不承认六百里的事情。怒火攻心的楚王举兵进攻秦国,但以失败告终。
秦国虽然具备打败楚国的实力,但是也经不起战争带来的彼此消耗。为实现占有黔中之地的意图,秦国主动要那武关外的土地和楚国交换。此时,楚王怒气集中在张仪身上,宁愿要张仪的“命”,也不要土地。这种意气用事的人永远不会有理智,随时都会被人利用。张仪主动提出到楚国,在路上筹划贿赂楚国宠臣靳尚,拿秦王“将用秦国美女交换张仪,秦国美女会让楚王宠妃郑袖失宠”的假消息让郑袖感到紧张,不自觉地让楚王“无要价”放掉张仪。一个人对国家要有归属感,不能做“汉奸”损害自己祖国的利益。一个人也要长点脑子,思考一下谣言会不会成真。
性命无忧的张仪在回国路上,听说苏秦已死,于是,全面的“合纵”方案开始实施,毕竟已经没有了任何“羁绊”。他返回去给楚王又“上了一课”。楚王参与合纵与秦国为敌,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秦国下定决心攻打楚国,兵力顺江而下,很快就会到达,同时,魏国和韩国也会帮助秦国。那时候楚国会面临灭亡。楚王竟会被“吓破胆”,听从张仪的话,转向与秦国连横。从这件事看,张仪的优势在于将魏、韩拉近自己的阵营,这实际上都是瞎编乱造的,但楚王不会去核实真假,于是张仪说的也就成了真的。
张仪离开楚国后,又到韩国做国君“思想工作”。无非就是韩国实力不行,但可以帮助秦国一起完成削弱楚国的心愿······然后齐国、赵国、燕国。苏秦曾经为合纵一一走过的国家,张仪又一一走过,只不过一个是从头到尾,另一个是从尾到头。反向用力,将七国状态又变回了以前大家“各怀鬼胎”的时候。
功成后的张仪兴高采烈准备返回秦国“述职”,没想到秦惠王驾崩。武王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受武王待见,而且被大臣嫉妒的张仪,被齐国列入“通缉人员名单”,此时的人生目标变成了“保命”。对于一个“辩士”来说,实现目标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开始“忽悠”秦武王,与秦武王约定齐国攻击魏国时,秦兵出击,占领两国土地。齐王攻打魏国时,张仪将自己给秦武王的计策原盘托出,齐国撤兵,不再追究张仪责任。
张仪担任魏相一年后亡。
陈轸也是“口舌之士”,与张仪在秦国“争宠”,处于竞争关系,但处于“劣势”,被“挤”到了楚国。到楚国后被重用,又被楚王派遣出使秦国,在期间到魏国见犀首,此时犀首在魏国没有权势。陈轸向犀首透露楚王对魏国国相田需承诺的几国合纵一事不相信,并为犀首出计谋,让他做出出使赵、燕样子,一下得到赵、燕、齐三国国相位置。到秦国后,陈轸又以“坐山观虎斗”的故事委婉向秦王提出解决“韩魏相斗该救谁”的方案。
犀首,魏国人,“口舌之士”,全面公孙衍,和张仪关系也不好。初期,张仪在魏国担任国相时,犀首联系韩国权臣公叔,希望他把自己作为韩国“代言人”,可以让秦魏结盟一事作罢。事情确实如他所料,同时张仪辞职离开魏国。张仪在秦国担任国相时,他又告诉义渠君,如果秦国主动给他送东西,那么这时候就是秦国比较困难的时候,可以派兵占秦国便宜。有一天秦国果然送美女等,义渠出兵攻打秦国,胜利。犀首如此对待秦国,并不是与秦国有仇,只不过是和张仪有“私怨”。张仪死后,犀首到秦国做国相,服务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