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热爱国学的朋友们,大家好!平常我讲得最多的国学经典,是《易经》《道德经》和《鬼谷子》。前两天我心血来潮,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要把这三部经典比作我们熟悉的一样东西,那它们应该是什么呢?我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得到了以下答案,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易经》,是一个收纳盒
说到《易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包罗万象。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宇宙运行规律,小到个人的一言一行,它都能给我们很多启发。这点很像我们家里用的那种收纳盒,当我需要什么东西,我可以去里面找,而且一定找得到。
当然《易经》这个收纳盒,不是普通的收纳盒,除了什么都能装外,它还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使用规则。
比如八卦,就是8个格子,分别装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根据这8种现象的不同性质,可以给万事万物进行分类,便于思考和研究。
同样,64卦就是64个格子,每个格子里也放着我们需要的东西,每一卦、每一爻就像是一段时空剪影,模拟天道运行而变化无穷,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学易,妙不可言。
《道德经》,是一杯水
在《道德经》里,水这个形象极其重要。老子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居于道。”(《道德经·八章》)显然,这讲的是自然界的水。
但说到对人生的启发,《道德经》的道,更应该是一杯水。一杯水,看似很不起眼,试问谁能离得了呢?
老子说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后边又说了一句关键的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十五章》)。
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涵义,我们可以设想有一杯水,水里有很多泥沙,非常混浊,但你把这杯水放在桌子上,不去管它,慢慢的,泥沙沉淀下去,水就会变得清澈了。如果这杯水本身是清水,除水之外似乎一无所有,但是不知不觉,水里面就会产生变化,出现生机。
这一杯水,不正体现了老子倡导的顺应自然、无为无不为的处世态度吗?
《鬼谷子》,是一块磨刀石
《鬼谷子》是一部口才书,也是一部谋略书。它其实是把道的应用方式告诉我们,教我们怎么说话,怎么读懂人心,怎么判断形势。在很多人看来,相比于《易经》《道德经》,《鬼谷子》是一本更实用的书。
但是,如果今天你非要把《鬼谷子》直接用于商战,跟别人去过招,其实并不那么得心应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鬼谷子》并不是一把刀,而只是一块磨刀石。
多读《鬼谷子》,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渐渐变得清晰,语言也变得条理清楚。这就像一把刀,在磨刀石上越磨越锋利,越磨用得越顺手,从而让持刀人变得更强大。但是,你不能拿磨刀石去战斗。这其中的分别,大家可以感悟一下。
以上就是我对《易经》、《道德经》、《鬼谷子》的一点想法,我把它们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三样东西,当对它们的特点有了总体把握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它们,并且从中受益。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
往期文章:
《易经》:把握6大节点、18字密钥,人生从此顺风顺水!
《易经》的智慧:要想事业有成,读懂“乾卦”事半功倍!
《道德经》奥秘:老子眼中的世界,到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